痤疮是一种累及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青春期及成人皮脂溢出部位,如颜面,胸背等。国内研究显示在12~25岁年龄段有95%以上人群患有不同程度的痤疮。是一种多因素疾病,如内分泌,遗传,感染,气候变化,精神因素,营养等都与痤疮的形成相关。其发病机制其中包括雄激素分泌对皮脂腺调控异常,皮脂分泌过多,毛囊皮脂腺导管堵塞,细菌感染和炎症反应。等因素有重要关系。
痤疮皮肤病变按照其严重程度可分4度:
1、(I度)粉刺为主要的损害,可由少量丘疹和脓疱,总病灶数少于30个;
2、(Ⅱ度)有粉刺,并由中等数量的丘疹和脓疱,总病灶数在31~50个之间;
3、(Ⅲ度)有大量丘疹和脓疱,总病灶数在50~100个之间,结节小于3个;
4、(Ⅳ度)结节/肿性痤疮或聚合性痤疮,多数有疼痛并形成囊肿,病灶数在100个以上,结节/囊肿在3个以上。
西医治疗本病主要以维A酸类,抗生素,雌激素药物治疗为主,但有治疗周期长毒副作用大、易反复、30%胎儿致畸可能性等缺点,针灸作为祖国医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长期以来在人们的固有思维中与神经性疼痛性疾病联系颇多,其实针灸的治疗是一个全科的概念,。皮肤疾病在针灸的治疗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因为经络是一个内联脏腑,外络枝节的系统,而最浅表的十二皮部正是经络的组成部分。
中医认为,患者青春期体阳偏盛,加之过食辛辣肥甘之品,肺胃积热,循经上薰,或因肺胃积热,久蕴不解,化湿生痰,痰瘀互结,蕴阻肌肤,而发本病。临床辨证以肺胃湿热,湿热夹痰,气血瘀滞,痰瘀凝结为病机"治以清热利湿为主,兼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化痰软坚。
在针灸治疗中运用多种方法来调理治疗。常用方法有针刺,温针,火针,刺络放血拔罐,埋线,耳针,穴位注射等。
取穴根据中医辨证,肺经风热型:主穴为肺俞、曲池、大椎尺泽,配穴为天枢、支沟、大肠俞、血海;②脾胃湿型:主穴为曲池、足三里、大肠俞、上巨虚,配穴为脘、天枢、大横、梁丘及阴陵泉;③血瘀痰结型:主穴为丰隆、阳陵泉、曲池、血海,配穴为隔俞、中脘、等。
研究表明针灸一方面协调人体雄激素的分泌,抑制毛囊皮脂腺的过度分泌;另一方面通过针刺局部穴位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和皮脂腺的活动,使局部毛囊皮脂腺滤泡分泌物正常排泄;再者,针灸对人体免疫功能和自身修复功能的提高有助于炎症的减轻和痤疮的修复。
其中刺络放血可排出瘀血以祛毒,疏通经络,调节脏腑气血,协调人体功能。配以拔罐,可增强养血和血、通经活络之功。
埋线疗法的整个操作过程包括了穴位封闭疗法、针刺疗法、刺血疗法、组织疗法、割治疗法, 同时也包含了埋针效应及后作用效应,是多种方法和效应的集中和整合,形成了穴位埋线独特的治疗效果。穴位埋线是针灸的改良与延伸 ,但其作用的持续性则非针灸所能比拟。羊肠线作为一种异种蛋,在体内软化分解、液化吸收,对穴位产生的生理及生物化学刺激可长达20天或更长,从而弥补了针刺时间短、疗效难巩固,易复发等缺点。
从目前国内的文献来看,痤疮的皮损程度决定着针刺的疗效。痤疮的轻度(I度)主要表现为粉刺和散在的炎性皮疹,此时是针灸取得疗效的最佳时期,针灸可以治愈;中度(Ⅱ度)可出现潜在性脓疱,针灸也可起到较好的治疗作用。当出现深在性脓疱、结节、囊肿,伴瘢痕形成者(Ⅲ度、Ⅳ度),针灸只能起到辅助作用,疗效极为有限,应当以药物治疗为主。并且在早期的话,针灸疗效较好,有时针灸治疗痤疮优于抗生素的内服外用、丹参酮及外用维A药物,而且针灸综合疗法优于单一疗法,目前临床病例提示刺络拔罐综合疗法优于单一针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