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血糖管控在正常的范围内,让新陈代谢回到正常的轨道,对于防止和治疗糖尿病并发症是极具意义的。如果让血糖恢复到正常水平是很多糖尿病病友关切的问题,但很多人都会疑问,是不是降得越快就对身体越有利呢?
40岁的李先生,有糖尿病家族史。自恃年轻体壮,平日好吃善饮,烟酒无度。前不久单位体检发现空腹血糖12.0 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血糖16.0毫摩尔/升,确诊为糖尿病。为了使血糖尽快降下来,他开始控制饮食及口服降糖药物治疗,数日后自觉头昏头沉,午餐前心悸、乏力、出汗。化验血糖:空腹6.5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血糖9.0毫摩尔/升,午餐前血糖7.0毫摩尔/升,均基本正常。按理讲,该患者经过治疗后血糖降得比较满意,也无低血糖出现,为何却出现不适症状呢?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副教授胡肇衡解释说,患者此前长期处于高血糖环境中,组织细胞对高血糖状态已经适应,一旦血糖在短期内迅速下降,患者不能一下子完全适应,因而会出现轻度头昏、头晕;另外,血糖下降,还会诱发交感神经兴奋,使患者出现心悸、出汗。实际上,上述种种症状皆是机体对内环境变化的一种适应性反应,经过一段时间,症状会逐渐消失。事实上,血糖下降过快,很容易矫枉过正出现低血糖。低血糖对糖尿病患者的危害丝毫不逊于高血糖。轻度低血糖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出现心慌、出汗、饥饿,严重的可导致意识障碍、昏迷乃至死亡。低血糖也可引起心动过速及心律紊乱,诱发心梗及猝死。不仅如此,低血糖还可引起反跳性高血糖,影响对血糖的平稳控制。
有学者认为,一次严重的低血糖和由此引发的身体伤害会抵消一辈子控制高血糖所带来的益处。老年由于机体各脏器调节功能下降、神经感觉衰退,比年轻人更易发生低血糖,尤其是无症状性低血糖症的发生率较高,危害更大。有鉴于此,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标准宜适当放宽,即空腹血糖低于8.0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血糖低于10.0毫摩尔/升就可以了,目的是避免低血糖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