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風又名“屏風”(《本經別錄》),李時珍說“防者,御也,其功療風最要,故名‘屏風’者,防風隱語也。”為甚麼要用隱語?恐怕是江湖醫生為了漁利的緣故,就像古方“舉卿古拜散”一樣,不過是“荊芥”二字的諧音而已。
防風有發汗、止汗的雙相功能。發汗、辛溫解表劑中常用它,因其有辛溫發散之功而不燥不峻,向有“風藥中之潤劑”的稱譽,代表方如大家熟知的荊防敗毒散、五虎湯(荊芥、防風、羌活、蘇葉、白芷),《證治準繩》防風湯(防風、葛根、桂枝、當歸、秦艽、茯苓、杏仁、黃芩、甘草、生薑)等。此外亦多用於風寒溼痺,《百一選方》之蠲痺湯,《千金方》獨活寄生湯,方中都有防風。 防風是風藥,風藥皆升,且其色黃、味甘,及肝脾經,其性又柔和,故葉天士用補中益氣湯,每嫌升麻太過,多以防風代之。至於痛瀉要方之用防風,其用意也在於升健脾陽。
相殺:即一種藥物能減輕或消除另一種藥物的毒副作用。如防風殺砒霜的毒,,綠豆能解巴豆的毒,所以說防風殺砒霜,綠豆殺巴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