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2-10-14 23:41

  很多女性都知道月經就是每月都出現一次的陰道出血現象。月經初潮是青春期發育初步成熟的標誌。陰道出血是子宮內膜週期性剝脫所致,子宮內膜為甚麼會剝脫,為甚麼是週期性的剝脫,週期還是28天左右,這正是本章所述的內容。
  1、甚麼是月經?甚麼是月經初潮?
  月經是指伴隨卵巢週期性排卵而出現的子宮內膜週期性脫落及出血,是生殖功能成熟的標誌之一。第一次月經來潮稱月經初潮。月經初潮年齡多在13~15歲之間,農村晚於城市,隨經濟水平發展,初潮年齡有所提前。
  月經血一般呈暗紅色.70%血液來自血管出血,5%來自細胞滲出,25%來自靜脈破裂迴流。除血液外,還有子宮內膜碎片、宮頸粘液及脫落的陰道上皮細胞。月經血的主要特點是不凝固,但在正常情況下偶爾亦有些小凝塊。
  月經期的症狀:一般月經期無特殊症狀,但由於經期盆腔瘀血及子宮血流量增多,有些女性可有下腹及腰骶部下墜感。個別伴有膀胱刺激症狀(如尿頻)、輕度神經系統不穩定症狀(如頭痛、失眠、精神憂鬱、易激動)、胃腸功能紊亂(如食慾不振、噁心、嘔吐、便秘或腹瀉)以及鼻粘膜出血、皮膚痤瘡等,這些症狀並不嚴重.不影響工作和學習。
  2、月經週期特徵
  女性典型的月經週期特徵為規律的28天,但也常表現出不規律性,可波動於25-35天。初潮後或絕經前常常會出現無排卵週期,使月經長短不一,出血日期亦可波動於3-7天。
  3、月經週期中卵巢功能的週期性變化
  月經週期特性是由於卵巢性激素分泌週期性變化的結果。提到卵巢性激素週期性分泌就不得不提到排卵問題。
  排卵  生育期的每個月發育一批卵泡,經過徵募、選擇、其中只有一個卵泡可以發育成熟,並排出卵母細胞。其餘的卵泡發育到一定程度通過細胞凋亡機制而自行退化,稱為卵泡閉鎖。婦女一生中大概有400~500個卵泡發育成熟並排卵。
  黃體形成和退化  排卵後,卵泡壁塌陷,形成許多皺褶,卵泡顆粒細胞和卵泡內膜細胞向內侵入,周圍有結締組織的卵泡外膜包圍,共同形成黃體。卵泡顆粒細胞和卵泡內膜細胞在LH排卵峰的作用下進一步黃素化,分別形成顆粒黃體細胞和卵泡膜黃體細胞。排卵後7~8天(相當於月經週期的第22日左右)黃體體積和功能達到高峰。黃體在排卵後9~10日開始退化,還踢功能限於14日。  黃體衰退後,月經來潮。
  在性成熟期,除非是妊娠期或產後哺乳期,卵巢在不斷的重複著上述的週期性變化。
  激素的週期性變化 隨著卵巢卵泡週期性的發育,雌孕激素也在發生著週期性的變化。在卵泡期,卵泡主要分泌雌激素,孕激素的分泌可以忽略不計。隨著卵泡的不斷增大,卵巢所分泌的雌激素的量不斷增加,在卵泡成熟的排卵前,雌激素會達到最高峰。排卵後雌激素分泌量會有所下降。
  排卵後,黃體形成,黃體會分泌大量的孕激素,也同時分泌一定量的雌激素。月經前,黃體萎縮,功能衰竭,分泌孕酮能力下降,血中孕激素水平下降至早卵泡期水平。
  FSH和LH也會隨著雌孕激素水平的變化而發生著週期性變化。卵泡期時隨雌激素水平的升高,FSH和LH水平會逐漸下降,排卵前,雌激素的正反饋作用下,升高的雌激素又會促使FSH和LH的升高,形成FSH峰和LH峰,以誘發排卵。黃體形成後,雌孕激素的負反饋作用,又會使FSH和LH水平下降。
  4、子宮內膜的週期性變化
  隨著卵巢的週期性變化,生殖器其他部分也產生相應的週期性變化,其中以子宮內膜的變化最為顯著和重要。在卵泡期,卵巢分泌的雌激素使子宮內膜增殖改變,此時子宮內膜稱增殖期子宮內膜,排卵後,卵巢分泌孕激素和雌激素,增殖期子宮內膜發生分泌期變化,此時子宮內膜稱為分泌期子宮內膜。黃體晚期,黃體萎縮,雌孕激素分泌量減少,子宮內膜失去支持,出現壞死和剝落,表現為月經來潮,此時子宮內膜稱為月經期子宮內膜。
  子宮內膜的結構 子宮內膜主要有3種組織結構,即上皮、間質、血管。從整體來說,子宮內膜分為兩部分,即功能層和基底層。
  ①功能層 位於表面,分緻密層和海綿層。緻密層靠近宮腔表面,由緊鄰腔上皮的基質形成。海綿層以腺體為主,間質較少,這層組織疏鬆,血供豐富。功能層對卵巢分泌的激素有反應,隨卵巢週期性變化而變化,月經期壞死脫落。
  ②基底層 位於海綿層和肌層之間,含有子宮腺底部和支持血管。基底層對卵巢分泌的激素不敏感,週期性變化不明顯。月經期只有功能層脫落,基底層不脫落。
  子宮內膜分3期,增生期、分泌期、月經期。
  增生期子宮內膜上有兩種雌激素受體,雌激素使子宮內膜的腺體和間質細胞呈增生狀態。子宮內膜增生期時間不固定,取決於卵泡的生長時間。對月經週期為28天的婦女來說,其排卵大約發生在月經週期的第14天,那麼子宮內膜增殖時間為月經週期的第4-14天。
  分泌期 是黃體形成後,在孕激素作用下,內膜呈現分泌期的改變。分泌期子宮內膜的生理變化是在增殖期的基礎上孕激素作用的結果,孕激素的主要作用有:下調雌激素受體,使雌激素作用減弱;使雌激素代謝加速,子宮內膜局部雌激素水平下降;子宮內膜間質細胞發生前蛻膜化改變,腺上皮出現分泌變化。排卵是分泌期開始的標誌,排卵後1-5天為分泌早期,子宮內膜增厚,腺體增大、彎曲;排卵後的6-10天為分泌中期,此期子宮內膜出現高度分泌活動,先前的彎曲與擴張達到高峰,子宮內膜的厚度增加,內膜厚且鬆軟,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有利於受精卵著床發育。分泌晚期又叫月經前期,在月經開始前4-24小時,內膜螺旋小動脈出現局部痙攣收縮,痙攣遠端的內膜因缺血而壞死,血管壁通透性增加,繼而血管擴張,血液從斷裂的血管流出。
  月經期 由於雌孕激素水平的下降,內膜組織變性壞剝脫,變性壞死的內膜與血液相混排出,就形成月經。在月經期,內膜的基底層開始增殖,形成新的內膜。故月經期既是上一個週期的結束,也是下一個月經週期的開始。
  子宮內膜的血管的變化 以前人們對子宮內膜螺旋動脈比較關注,對螺旋動脈的週期性變化研究比較深入,現在人們比較關注月經週期中子宮內膜血管生成的變化。在整個月經週期中子宮內膜始終存在血管生成現象,在增殖期表現為血管的生張,分泌期最典型的表現是螺旋動脈的生長,月經前表現為血管退化,月經期表現為破裂血管的修復。
  血管生成受血管內皮因子、成纖維生長因子、血管生成素、血管原蛋白等因子調節。許多研究發現,這些生長因子也隨月經週期發生週期性變化,這與血管生成的週期性變化相關。
  5、其他器官的週期性變化
  在月經週期中,輸卵管和子宮頸也在發生明顯的週期性變化。
  輸卵管的週期性變化 輸卵管的作用是促進卵子的運輸,提供受精場所和運輸受精卵。輸卵管分為4部分:①傘端,該部位纖毛細胞的纖毛擺動向宮腔方向,有拾卵的功能。②壺腹部,是受精的場所。③峽部,肌肉較厚,粘膜較薄部。④間質部,為於子宮的肌壁內,較厚的肌層包圍。輸卵管由內向外可分為粘膜層和肌層,粘膜層由上皮細胞組成,包括纖毛細胞和分泌細胞。
  輸卵管的拾卵是通過肌肉收縮和纖毛擺動實現的,卵子和受精卵的運輸主要靠輸卵管肌肉收縮實現。肌肉的收縮和纖毛的擺動是受卵巢分泌的雌孕激素實現的。雌激素可促進纖毛生成,孕激素使纖毛脫落。
  子宮頸粘液的週期性變化 子宮頸粘液主要由子宮頸內膜腺體的分泌物組成,此外還包括少量來自子宮內膜和輸卵管的液體,以及子宮腔和宮頸的碎屑和白細胞。子宮腺粘液的分泌受雌孕激素的影響,隨月經週期發生週期性變化。排卵前宮頸粘液分泌量增加,拉絲度好,黏性低,有利於精子的穿透,排卵後,宮頸分泌黏液減少,黏性增加,拉絲度差。妊娠後,黏液變得更厚,可形成黏液栓堵住宮頸口,防止精子和細菌的通過。
  陰道粘膜在月經週期中的變化
  陰道黏膜上皮細胞也受雌孕激素的影響,也會發生週期性變化。雌激素使陰道上皮底層細胞增生,底層細胞增生,逐漸演變成中層及表層細胞,使表層細胞出現角化,,細胞內富含糖原,糖原經乳酸桿菌作用分解為乳酸。排卵後,孕激素使陰道黏膜表皮細胞脫落,因此,可以通過陰道脫落細胞來了解女性生殖內分泌狀況。
  基礎體溫 孕激素可以上調體溫中樞的疑問調定點,通常排卵前基礎體溫<36.5℃,排卵後體溫上升0.3-0.5℃,維持12-16天。臨床上可以根據基礎體溫來判斷有無排卵,如果有排卵,黃體功能是否很好。

甚麼是月經?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