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森林腦炎:是一種由森林腦炎病毒引起的神經系統急性傳染病,為森林區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中國主要的病媒蜱種為全溝硬蜱,病毒在蜱體內可長期保存,可經各變態期及經卵傳至下一代或第三、四代,並可在蜱體內越冬。本病多發生在5~8月,在中國主要分佈於黑龍江和吉林兩省林區,患者主要是伐木工人。此外,四川、河北、新疆、雲南等省和自治區也有病例發生。
⑵新疆出血熱:是一種蜱媒急性傳染病,是荒漠牧場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病原為一種蜱媒RNA病毒。疫區牧場的綿羊及塔里木兔為主要傳染源,急性期病人也可傳染。傳播媒介主要為亞東璃眼蜱,病原體可在蜱體內保存數月,並經卵傳遞。本病除經蜱傳播外,羊血經皮膚傷口,及醫務人員接觸急性期病人新鮮血液後,也可感染髮病。在中國流行於新疆,患者主要是牧民,發病高峰期為4~5月份。
⑶蜱媒迴歸熱:又稱地方性迴歸熱,是由鈍緣蜱傳播的自然疫源性螺旋體病,不規則間歇發熱為其主要臨床特徵。中國新疆有該病流行,其病原體,在南疆村鎮型的為伊朗包柔氏螺旋體(Borrelia persica),乳突鈍緣蜱為傳播媒介;北疆荒野型的為拉氏包柔氏螺旋體(B.latyshevyi),特突鈍緣蜱為傳播媒介。病原體可經卵傳遞。乳突鈍緣蜱可經卵傳遞8代,並能貯存14年。動物傳染源主要是鼠類,病人也可作為本病的傳染源。
⑷萊姆病:中國於1985年夏在黑龍江海林縣林區首次發現。病原體是伯氏包柔螺旋體(B.burgdorferi)。它是一種由硬蜱傳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好發於春、夏季。中國主要媒介是全溝硬蜱,某些野生小型齧齒動物為貯存宿主。本病分佈廣泛,在五大洲20多個國家都有病例報告。中國已證實有20省、市、自治區有本病流行。
⑸Q熱:病原體為貝氏立克次體(Coxiella burneti)。本病臨床特點為起病急驟。常在野生動物(齧齒類)與家畜之間傳播流行,牛、羊為人體Q熱的主要傳染源。感染方式主要由呼吸道吸入傳播,也可通過消化道及蜱的叮咬、糞便汙染傷口而感染。病原體能在蜱體內長期存在,並經卵傳遞,如乳突鈍緣蜱可貯存病原體2~10年。本病分佈遍及世界各地,在中國已有十幾個省、市、自治區證實有Q熱存在。在流行區已發現微小牛蜱、亞東璃眼蜱和鈴頭血蜱(Haemaphysalis companulata)自然感染。
⑹北亞蜱傳立克次體病:又稱西伯利亞蜱傳斑疹傷寒。病原體為西伯利亞立克次體(Rickettsia sibirica)。小齧齒動物為主要傳染源,草原革蜱為其主要媒介,邊緣革蜱(Dermacentor marginatus)也能傳播。病原體可經卵傳遞,在蜱體內可存活2年。病原體可通過蜱的叮刺或蜱糞汙染而感染。中國新疆、內蒙、黑龍江有本病存在。
⑺細菌性疾病:蜱能傳播一些細菌性疾病,如鼠疫、布氏桿菌病、野兔熱。蜱能長時間保存一些病原菌,並經卵傳遞。例如鼠疫桿菌在草原革蜱成蟲體內可保存509天;兔熱桿菌在拉合爾鈍緣蜱(O.lahorensis)體內可存活200~700天,故蜱在保存這些病的自然疫源中起一定作用。
(8)無形體病:蜱蟲會傳播一種“吞噬細胞無形體”,它會使血小板、白細胞減少。業界將這病稱為“無形體病”。[5] 最早於1994年在國外被發現。無形體病的全稱為“人粒細胞無形體病”,最初,病原體被認為是查菲埃立克體,後來發現病原體是嗜吞噬細胞無形體。據專家介紹,無形體病是人獸共患病,上世紀90年代,美國和歐洲就都有過報道。由於病原體的分離和鑑別難度很大,2001年將病原體定名為“無形體”。但迄今為止,只有美國和歐洲一些國家從蜱蟲咬傷患者體內分離出病原體。中國也從東北地區的羊和野鼠體內分離出病原體。所謂“無形體”,是一種寄生於細胞內的寄生菌,主要通過蜱蟲叮咬傳播。
(9)紅肉過敏症:在蜱的唾液中同樣存在α-半乳糖。當蜱叮咬人類的時候,α-半乳糖會隨著唾液進入血液並隨即被人體免疫系統發現。將α-半乳糖視為入侵者的免疫系統通過產生特殊抗體的方法將它“記錄在案” 。之後的某一天,被蜱咬過的人吃下的紅肉中所含的α-半乳糖被他體內的特殊抗體“認”了出來,免疫系統誤以為之前的那個入侵者又來了,於是一系列劇烈的免疫反應被啟動,人體也就出現了紅肉過敏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