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子宮內膜異位症是一種很少見的子宮內膜異位症,約佔子宮內膜異位症的1%。異位的子宮內膜累及膀胱逼尿肌全層稱為膀胱子宮內膜異位症,又稱為膀胱逼尿肌子宮內膜異位症。膀胱子宮內膜異位症多為單個病灶,約90%位於膀胱後壁和頂部,個別位於輸尿管入口的下方,病變呈結節狀,主要由纖維組織、平滑肌組織和呈島狀或串狀分佈的子宮內膜腺體及基質構成,較少侵犯輸尿管口。其病因及發病機制尚不明確,主要有經Ifil逆流學說、苗勒氏管化生學說以及子宮腺肌症侵犯膀胱學說。膀胱子宮內膜異位症可能有兩種來源:①膀胱表面的種植病變從漿膜層向深處浸潤;②陰道或宮頸病變的直接蔓延。
膀胱子宮內膜異位症可分為內在型(病變累及逼尿肌)及外在型(病變僅累及膀胱的漿膜表面),其中膀胱內在型患者約50%有盆腔手術史,但也有無盆腔內病變及盆腔手術史的孤立型子宮內膜異位症的情況。子宮內膜異位症發生機理尚未明確,目前有三學說:①1889年Iwanoff提出的體腔上皮化生學說;②移植學說,包括經血逆流學說、淋巴播散學說、血行播散學說、醫源性播散學說;③胎生上皮由來學說(來源於苗勒氏管殘跡)。發生於膀胱的子宮內膜異位症內在型者多表現為與月經週期密切相關的尿頻、尿急、尿痛、下腹脹痛等,另外,1/3有較嚴重的經期血尿,經期過後症狀緩解或部分緩解。病變位於輸尿管開口附近者可導致腎盂積水,表現為患側腰腹疼痛或高血壓,能使25%-43%的腎臟功能喪失。外在型者可無明顯尿路刺激症,僅表現為經期相關的下腹脹痛或壓迫感。膀胱鏡及腹腔鏡是診斷膀胱子宮內膜異位症的有效方法,但確診需依靠組織病理學檢查。
膀胱子宮內膜異位症常表現為週期性尿頻、尿痛、血尿三聯徵,有的僅為下腹不適,血尿可以是肉眼或鏡下血尿,症狀常在月經來潮之前出現,持續至月經結束,呈週期性發作。若異位粘膜未累及膀胱粘膜層,則血尿很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