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習俗從發生形成到蔚為風氣,應有一個時間過程。抓周在南朝已普遍流行江南,其發生時間當更早一些。故又有人根據民間流傳的《三國外傳》,將抓周的起源時間推前至三國時代。
相傳,三國時期吳王孫權登機不久,太子孫登就不幸病亡,孫權唯有從其他兒子當中從新挑選太子。而這個時候有一個叫景養的布衣就提議到,立嗣傳位是關係到國家千秋萬代的根基大業,不單隻要看皇子是否有能力,而且還要看皇孫是否有作為一朝天子的天賦,並稱他有試別皇孫賢愚的辦法,孫權遂命景養擇一吉日。是日諸皇子各自將兒子抱進宮來,只見景養端出一個滿置珠貝、象牙、犀角等物的盤子,讓小皇孫們任意抓取。眾小兒或抓翡翠,或取犀角。惟有孫和之子孫皓,一手抓過簡冊,一手抓過綬帶。孫權大喜,遂冊立孫和為太子。然而,其他皇子不服,各自交結大臣,明爭暗鬥,迫使孫權廢黜孫和,另立孫亮為嗣。孫權死後,孫亮僅在位七年,便被政變推翻,改由孫休為帝。孫休死後,大臣們均希望推戴一位年紀稍長的皇子為帝,恰好選中年過二十的孫皓,這時一些老臣回想起先前景養採用的選嗣方式,不由嘖嘖稱奇。其後,許多人也用類似的方法來考校兒孫的未來,由此形成了流被(pi)江南的“試兒”習俗。
還有人覺得,抓周的習俗歷史可以追溯到先秦。其實抓周是楚人崇拜神靈聽信巫術的產物。《左傳》記載,楚共王無嫡子,於是就想在五名庶子當中挑選子嗣,於是他就遍祭名山大川,希望上天幫忙挑揀。又以一塊玉璧遍示名山大川,曰:“當璧而拜者,神所立也,誰敢違之”然後將此璧秘密埋在祖廟的庭院裡,讓五庶子依長幼次第進廟拜跪祖先,誰正好壓在埋玉璧的位置上,他就是神靈所確立的王嗣。年齡最小的楚平王被抱進祖廟後,兩次下拜,均壓在了玉璧的璧紐上。但楚共王最終把下跪時兩足各跨玉璧一邊的長子(即楚康王)立為太子。大臣韋龜甚有感慨,以為此舉違背了天命,故囑託其子於平王,其後平王果然在楚國內爭中坐上了王位。這段載於史傳的故事,與孫權選嗣的傳說何其相似,亦可看作是“試兒”之俗的濫觴。像這種用抓鬮式迷信以預測判定小兒終身的巫術,理所當然地為崇尚質樸、重視教育的中原儒家文化所不取,這也正是“試兒”術長時期只能在南方地區傳承而不能流向北方的重要原因。顏之推以批評口吻敘及此俗,亦是這個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