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上消化道出血是肝硬化最常見的併發症之一,約佔33.7%~42.0%[1],而佔所有上消化道出血的20%~25%[2],發病急,表現為大量嘔血和/或血便,常引起失血性休克或肝功能衰竭,甚至死亡,是導致患者急性死亡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在臨床上,對於肝硬化併發上消化道出血的急診患者,往往首先考慮到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尤其是大出血患者。
步驟/方法:
1、 在眾多的檢查中急診胃鏡檢查是明確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和確定出血部位的最可靠的手段。鑑於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常見的原因為EV破裂、HPG和HU,在常規應用降低門脈壓力藥物的同時,及時應用抑制胃酸的藥物(如質子泵抑制劑等),以利於改善預後、預防再出血的發。
2、 近年來,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疾病有上升的趨勢,且以老年人群最為常見。採用胃鏡檢查可以及時找到導致出血的主要病因,並及時採取相應對策。目前,在臨床上內鏡檢查是一種非常有效檢查診斷方式,由於內鏡方便、清晰的特點,可清楚的觀察到急性上消化道的病變情況,然而進行活檢組織的病理學檢查。一般情況下,內鏡檢查應該在出血後的24~48h內進行,在此期間確診率比較高。
3、 然而,一部分患者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早期並沒有黑便、嘔血等明顯症狀,而只出現心悸、頭昏、血壓波動等,尤其是對於老年人患者,由於常伴有腦動脈硬化,通常較小的出血量也會導致神志不清,嚴重情況下不能直接進行內鏡的檢查。因此,在臨床治療分析前,要先根據體檢及病史情況作出初步診斷,及時排除過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脾破裂等內出血情況,再採用直腸指檢的方式發現未排出的黑便[4],以便早期診斷。
注意事項:
上消化道出血消化道內科一種的常見的急性病症,是指胃、食管、十二指腸以及膽道、胰腺等部位的出血症狀。上消化道出血在臨床上主要表現為黑便、嘔血或者是胃管內出現血性液體,通常情況下患者較難發現;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則是指屈氏韌帶以上的胃、食管、十二指腸、膽管以及膽管病變所引起的急性出血,且臨床上胃空腸吻合術術後吻合口附近空腸上段病變所致出血也屬於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