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感染細菌(β-溶血性鏈球菌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最為常見,此外還有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結核分枝桿菌)、病毒(風疹、水痘、麻疹、流感)和腸道寄生蟲。
第二,食物魚、蝦、蟹、蛋、牛奶等食物中的異性蛋白。
第三,藥物抗生素(青黴素、鏈黴素、紅黴素、氯黴素)、磺胺類、異煙肼、解熱鎮痛藥(水楊酸鈉、保泰松、奎寧等)等。
第四,其他因素,如感冒、花粉、昆蟲叮咬、疫苗接種等。上述因素引起抗原-抗體複合物反應,這種複合物沉積在血管壁或腎小球基底膜上,並激活補體,釋放過敏原等,損傷毛細血管、小動脈,引起廣泛的毛細血管炎,甚至壞死性小動脈炎,使血管壁的通透性和脆性增加,導致皮下組織、黏膜和內臟器官出血、水腫。在胃腸道和關節也可見到類似的變化。腎臟病變多為局灶性輕度腎炎;嚴重者可出現腎小球毛細血管局灶性壞死或全腎受累。也有人認為本病是一種快速發病的變態反應,大量的IgE.吸附在肥大細胞上,釋放出生物活性物質引起上述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