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2-10-20 18:39

  大腦半球切除術是指大骨瓣開顱後,將整個大腦半球皮質及其下方的白質和部分基底節一同切除,僅保留丘腦及下丘腦以下腦組織的一門技術。

  歷史

  大腦半球切除術這一概念在1886 年就被提及, 但直到1926 年才由Dandy才完成人類歷史上第一例真正意義上的大腦半球切除術, 當時是為了治療一例右側大腦半球廣泛浸潤的膠質瘤病人而切除了一側顱腔小腦幕上所有解剖結構。為了區別以後的改良術, 人們稱之為解剖性大腦半球切除術, 目的是對惡性程度高的膠質瘤病人進行根治。此後, 此術式應用於臨床, 並開展了一些基礎研究, 近期結果令人滿意, 很多病人在術後的精神、人格及對側肢體的隨意活動比預期效果要好。可是, 其遠期效果卻不盡如人意, 術後感染、出血、早期腫瘤復發等原因使其生存率較低。這一時期人們稱之為大腦半球切除術的腫瘤期。北京天壇醫院功能神經外科張凱

  1945年, Krynauw 應用這一術式治療嬰兒痙攣性偏癱伴頑固性癲癇, 到1949 年共治療12 例, 術後病人症狀顯著改善, 並於1950 年在南非約翰內斯堡首次報告了這一結果, 儘管缺乏遠期療效評定, 但人們看到了其治療嬰兒痙攣性偏癱伴頑固性癲癇的驚人效果,在不影響肌力和認識功能的同時, 治療癲癇效果滿意。從此, 這一術式得到真正發展, 從腫瘤進入功能期。大腦半球切除術, 1956 年前共報道75 例, 其中用於治療嬰兒痙攣性偏癱伴頑固性癲癇不超過20 例, 而到1968 年世界各地採用這一術式治療嬰兒痙攣性偏癱伴頑固性癲癇的報道猛增到420 例。

  可是, 隨著這些病人術後康復期的不斷延長, 人們發現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病人逐漸出現了神經功能障礙、梗阻性腦積水、精神遲鈍等現象, 死亡率高達百分之五十。其原因,主要是術後形成一個巨大術腔使健側大腦半球及手術殘端失去支撐, 特別是在劇烈活動或某些輕微外傷因素下發生結構機械性擺動,結果原本機化後易出血的硬膜下膜不時發生小量滲出或出血, 並經室間孔進入腦脊液循環, 這種血性腦脊液中紅細胞及其崩解產物經軟腦膜和室管膜上的吞噬細胞吞噬後, 血紅蛋白就沉積在相應腦膜上, 形成腦表面含鐵血黃素沉積症, 導致神經元變性, 膠質增生, 從而引起各種臨床症狀。

  由於這種合併症的高死亡率和高發生率, 迫使世界各地神經外科中心自1970 年以後大大減少了這一術式的臨床應用。但這一術式治療嬰兒痙攣性偏癱伴頑固性癲癇的特殊效果卻留在專家們的腦海中, 特別是人們在對其遠期合併症機制的進一步認識後, 開始對其進行各種改良, 目的是為了既能降低遠期合併症的死亡率和發生率,又能保持大腦半球切除術的效果。改良術主要分為三大類, 即功能性大腦半球切除術, 大腦半球皮質切除術, 解剖性大腦半球切除改良術。北京天壇醫院的陳炳桓、楊炯達等進一步改良大腦半球切除術, 從抗癲癇及預防遠期合併症的理論上講較前幾種方法更加完善, 實踐也證明, 其療效顯著, 處於世界領先水平。

  手術

  1.功能性大腦半球切除術:1974 年加拿大蒙特利爾神經科學研究所(MNI) 的Rasmussen首先提出: 切除患側中央區和顳葉為主的半球切除術, 解剖上為次全切除而功能上為全切, 命名為功能性大腦半球切除術。其方法為: 先行顳葉切除, 然後切除蝶骨嵴水平後的額頂組織, 範圍包括三角區後部及中線旁結構, 切斷進入胼胝體的聯繫纖維, 使額、枕葉孤立。切除後查EEG, 若顯示有島葉來源的癲癇灶, 將島葉一併切除。但抗癲癇效果不理想, Villemure報道34例病例, 平均隨訪8年, 78%獲得明顯效果。國內方面,南京總醫院報道的抗癲癇效果滿意, 他們隨訪的8 例病人中, 有7 例癲癇發作完全消失。

  2.半球皮質切除術:第一個提出大腦半球皮質切除術替代解剖性大腦半球切除術的人是Hoffman。由於癲癇性放電系起源於大腦皮質的神經元, 因此只需切除患側大腦半球皮質, 保留患側腦室室管膜外的一層白質及基底節即可, 術中儘量保持側腦室不打開, 使整個皮質呈套狀切除。可控制癲癇並保證腦室系統與術腔不相通。其抗癲癇效果仍不理想, 療效為70%~80%, 原因同功能性大腦半球切除術, 殘留部分皮質。他隨訪了20 例此方法手術的術後病人,12 例病人癲癇發作完全停止。同時, 手術操作複雜, 術中出血較多。

  3.解剖改良術:北京天壇醫院的陳炳桓、楊炯達等提出將肌瓣堵塞在monro 氏孔後, 用絲線固定在大腦鐮和小腦幕上, 以防止肌瓣脫落。同時下翻凸面硬腦膜, 將其近端縫合於大腦鐮上, 遠端覆蓋基底節, 沿基底節周圍縫合於大腦鐮下端中顱窩底及小腦幕上, 再將中、前顱窩底硬腦膜剝離重疊縫合於凸面腦膜上, 緊緊壓住基底節及內放的填塞物, 並最大程度減小了硬膜下腔。從抗癲癇及預防遠期合併症的理論上講此法較上述幾種更趨合理, 楊炯達報告了43 例此方法的術後病人, 癲癇完全控制39 例( 91%) , 基本控制4 例( 9%) , 無遠期合併症出現。

  療效

  大腦半球切除術對抗癲癇的效果是十分肯定的,有效率能達到90-96%,癲癇發作消失者可以達到67-77%。以美國最頂級的霍普金斯醫院提供的數據為例:某段時間內進行的58例大腦半球切除術中,有4例死亡,3例療效不滿意,而44例手術效果非常滿意,7例比較滿意。

  早在1945年Krynauw開始用這一術式治療嬰兒痙攣性偏癱伴癲癇,至1949年的四年間共實施12例,除一例死於失血性休克外,其餘癲癇發作皆獲得控制、異常行為得到改善、偏癱無加重甚至好轉,這一結果甚至連術者都意想不到。經過幾十年的發展,針對不同的術後併發症,世界各地的醫師們都在想辦法改良這一術式,也取得了不錯的進展,但仍存在一些併發症,如梗阻性腦積水與對策半球腦水腫。

  關於大腦半球切除術後神經功能的恢復和重建:

  1 、感覺、運動功能重建: 早期廣泛單側腦損害兒童殘存顯著感覺、運動功能, 半球切除後, 偏癱側運動障礙術後並不加重, 或術後較快恢復術前肌力, 痙攣反而有所緩解的現象, 均是未成熟腦功能重建的有力反映。

  2、語言功能恢復: 以前研究表明, 只要患兒5 歲前患病,切除左半球通常不引起語言缺陷, 右半球可代償語言功能。進一步研究試圖解釋這一現象, 也試圖解釋為甚麼一些右半球切除者語言發展並不理想, 而一些左半球切除卻發育了良好語言功能的現象, 雖不能滿意解釋, 但至少可以表明:語言功能、包括語義和語言恢復能力, 既與腦成熟程度有關也與病因有關;右半球在語言發展及高級複誦功能上, 至少語言表達能力上的可塑性是十分重要的;腦成熟的個體差異很大,與半球切除術後語言恢復的快慢有關。

  3.、視覺、聽覺和其它: 半球切除對視覺、聽覺功能並無重要影響。術後患者性格變得溫和, 變態行為改善, 有效率達90 % 以上。由於癲痛的控制和對認知有嚴重影響的抗癲癇藥停用, 術後智力好轉。

  適應症

  1、頑固性癲癇:對廣泛大腦半球病變伴頑固性癲癇的患者,病變侷限於一側半球、癲癇放電於病側、對側偏癱,可考慮病側大腦半球切除術。以天壇醫院三年內對36位患者實行的大腦半球切除術為例,34例術後癲癇發作消失,佔94.4%,另外2例發作減少75%以上。而所有這36位患者的神經心理學評價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智商也有改善。有攻擊行為和頻繁哭鬧尖叫者,變得安靜並能與環境相適應。以往曾經認為智商60以上方可考慮此種手術,但對智商60以下的患者手術後發現,患者智商亦有提高,考慮可能與術後患者因癲癇症狀消失而停止服藥,因而不再存在藥物的不良反應有關。

  2、Rasmussen綜合徵:是指由於慢性局灶性腦炎所知的局灶性癲癇發作。該病多見於兒童和青少年,尤以10歲前的兒童多見,發作時表現為局灶性的肢體抽搐,常由一側肢體開始,呈連續發作。發作分為幾個階段,由較少的發作到次數逐漸增多,再到出現進行性的偏癱、偏盲、失語及認知障礙。這種發作藥物很難控制,因此很多患者可以選擇通過外科手術治療。大腦半球切除術雖然有可能使偏癱較術前加重,但緩解抽搐的效果明顯,可以使患兒能夠正常生活。對腦發育不全的患兒,早起手術也可以使其趨於正常發育。

  3、偏側驚厥-癱瘓-癲癇(HHE)綜合徵:是一種驚厥發作導致的後遺症,多在兒童及青年中發生,少兒時多有驚厥發熱史,或痢疾肺炎等所致繼發高熱。首先出現的是偏癱,繼而出現癲癇症狀。

  需要指出的是,對於大腦半球切除術,手術的年齡越小,效果越明顯,而臨床恢復的情況也越好。如果切除左半球,語言能力將受影響,但有研究表明,只要患兒5歲前患病,切除左側半球通常不引起語言缺陷,右半球就可以代償語言功能。而對於視覺與聽覺,半球切除術對其並無重要影響。

  此外,切除大腦半球並不會對人格和記憶產生嚴重影響,而且接受手術者年齡越小其恢復能力越強,但是該手術會導致被切除半球另一側的身體功能的損失。因此對於已經出現一側肢體運動障礙的患者,如果希望去除癲癇發作所帶來的痛苦,大腦半球切除術是一種值得考量的外科治療手段。

大腦半球切除術治療頑固性癲癇相關文章
大腦半球切除術是一種主要適用於兒童頑固性癲癇的治療方法。第1例半球切除是由Dandy於1928年在切除腫瘤時完成的,1938年Mckenzie報道了第1例切除大腦半球來治療嬰兒偏癱伴頑固性癲癇,術後癲癇發作停止,行為改善,偏癱未加重。1950年Krynauw公佈了一組12例嬰兒癱瘓伴癲癇行半球切除術後取得了良好的療效,之後世界各地都相繼開展,手術方法也不斷改進和完善。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我國現代癲
發布於 2022-12-27 19:15
0評論
大腦半球切除術是指大骨瓣開顱後,將整個大腦半球皮質及其下方的白質和部分基底節一同切除,僅保留丘腦及下丘腦以下腦組織的一門技術。歷史大腦半球切除術這一概念在1886年就被提及,但直到1926年才由Dandy才完成人類歷史上第一例真正意義上的大腦半球切除術,當時是為了治療一例右側大腦半球廣泛浸潤的膠質瘤病人而切除了一側顱腔小腦幕上所有解剖結構。為了區別以後的改良術,人們稱之為解剖性大腦半球切除術,目
發布於 2022-12-13 13:13
0評論
1癲癇的治療方法有中醫療法,其中針灸是常見的治療方法之一,分為體針療法、頭針療法、穴住埋線、艾灸等方式。眾所周知,中醫療法的所產生的副作用比較小,不會產生藥物殘留,產生其他問題,但是療效較慢, 2除了中醫療法中的針灸療法,藥物療法也是治療癲癇的重要方式之一,患者在藥物的選擇上有苯巴比妥、丙戊酸鈉。卡馬西平以及異戊巴比妥鈉等藥物進行治療,患者還應該注意配合食療的方式進行有效的治療。 3癲癇的治療上
發布於 2022-12-26 21:59
0評論
目前在臨床上,癲癇的治療約有30%-40%的患者服用大量抗癲癇藥物治療無效,又因發作部位鑑別不清難以實施手術。對這些患者長期以來未能找到滿意的治療手段,對各種抗癲癇藥物效果不佳,發作頻繁,頑固不愈,甚至影響行為情緒和只能的癲癇患者,稱為難治性癲癇。雖然很多患者通過傳統的手術手段可以達到滿意的效果,但這些方法不但給患者帶來痛苦,且由於很多病灶不能確定,手術治療也難以奏效,或因手術後出現行為障礙,很
發布於 2022-10-20 18:54
0評論
子宮切除術是婦科常見的一種手術,手術可分為子宮全切除、子宮部分切除術和擴大子宮切除術。多用於切除子宮腫瘤及某些子宮出血和附件病變等。此手術多用於切除子宮腫瘤及某些子宮出血和附件病變等,下面介紹經腹部切除全子宮及附件的操作法。手術時,必須注意勿損傷輸尿管,並儘可能減少失血,為此,術者必須熟悉子宮的局部解剖關係,尤其是血管的分佈及輸尿管的部位和走向。
發布於 2023-04-25 05:57
0評論
常見的增生前列腺切除方法有如下幾種: (1)恥骨上經膀胱前列腺切除術; (2)恥骨後前列腺切除術; (3)經會陰前列腺切除術; (4)經尿道前列腺電切術。 以上手術方法各有其優缺點和適應症,應根據患者情況及醫生對手術掌握的程度而選擇。在國外經尿道前列腺電切術佔全部前列腺手術的90%以上,但在我國大多數醫院仍採用開放性手術治療。 開放性手術中,以恥骨上經膀胱前列腺切除術式應用最多,是泌尿外科醫生必
發布於 2024-01-06 03:39
0評論
提起癲癇,人們總是固執地認為它是“不治之症”。一旦患病,患者便要終身服藥,即便處處小心,還是不能阻止它不定期、無預兆的發作。它就像安插在生活中的一顆定時炸彈,通常是不分時間、不分場合的爆發,患者一時間口吐白沫、全身抽搐、神志不清……患上這樣的疾病,怎能不讓人焦慮?有人說,儘管癲癇不像腫瘤一樣危及生命,但它對生活的干擾卻是無孔不入的。人一旦患上癲癇,生活的節奏就不是自己能掌握的,學習、工作、社交…
發布於 2022-09-25 06:43
0評論
概述 女性出現了婦科疾病,應該選擇一個合適的治療方法,可以通過手術的方法來進行緩解,效果是比較好的,患者如果出現了子宮肌瘤等疾病,治療的方法比較多,可以選擇使用微創治療的方法來有效的提高人體的免疫力,效果比較明顯,子宮肌瘤的誘發因素是非常多的,也可能是由於內分泌失調引起的這些症狀,一般出現的子宮肌瘤是不需要將子宮切除的。 步驟/方法: 1、 子宮肌瘤的患者一般不需要切除子宮,子宮肌瘤對患者的
發布於 2023-06-02 22:04
0評論
南非開普敦大學的Les-Deliperi等對前顳葉切除術後的患者命名功能的預後進行了系統回顧,並將相關結果發表於近期的《Epilepsy&Behavior》雜誌上。研究納入符合入選標準的21項研究論文。結果指出,視覺命名功能受損在優勢半球的前顳葉切除術後較常見;Boston命名測試得分平均下降5.8分,超過了可信改變指數(RCI);雖然聽覺命名比Boston命名測試評估命名性失語更敏感,
發布於 2022-12-18 14:20
0評論
1、同其他開胸手術後的處理。 2、回病室後即將胃管連接持續吸引,每3~4小時用少量溫水沖洗,以保持通暢。一般在手術後持續吸引36~48小時,至病人胃腸功能開始恢復,即可停止。連接胃管後,先夾住胃管4~6小時觀察,如無脹氣,即予拔除。 3、禁食期間,第1、2日,每日補液約2500ml,補鉀3g,必要時輸血或白蛋白。手術結束48小時後開始可經營養管緩慢滴入營養液1000~1500ml,不足部分由靜脈
發布於 2023-01-15 01:13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