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要讓寶寶按照自己的規律發展,你不能加速這個進程,只能觀察和誘導。
2、讓寶寶自己決定是否需要排便,你可以給他提醒和建議,但決不能強迫。
3、用自然而豁達的態度對待寶寶不能自控大小便,這是每一個寶寶成長過程中的必由階段,更不要流露出厭惡的態度。
4、一旦發現寶寶有要大小便的表示,一定要迅速做出反應,不能拖延,因為寶寶只能自我控制很短的時間。
5、每當寶寶能自己控制住大小便時,應及時表揚,讓他產生一種自豪感。
寶寶如廁前的四大誤區預防
1、如廁訓練趕早不如趕巧
很多新手媽媽受老一輩的育兒觀念影響,認為讓寶寶進行如廁訓練越早開始越好。殊不知,寶寶擺脫尿布,學習自己上廁所,就像學習走路一樣,需要等待寶寶的生理、動作以及心智發育成熟後才能順利地進行。
有調查顯示:越早開始如廁訓練的寶寶,其訓練期也較長。絕大部分寶寶是在2歲4個月左右完成的白天訓練,到3歲左右完成夜間訓練,並且男孩所花費的訓練時間要超過女孩。
寶寶太小進行如廁訓練,或在此過程中遭到媽媽的責怪,很容易給他造成壓力和挫折感,甚至出現便秘、拒絕排便及上廁所退縮等反應。但太晚進行也不可取,如果寶寶2歲半了還在白天使用尿不溼,會讓他在幼兒園裡產生自卑心理,也會令他在群體生活中成為笑柄。一般而言,寶寶2歲左右便具備了自己排便的能力,這時可開始訓練其坐盆或蹲廁排便。如果想讓如廁訓練更順利些,也可以在寶寶9個月大時讓其進行坐盆練習,這時寶寶不一定能排出便,但可以讓寶寶形成意識,為以後訓練做好準備。
2、頻繁把尿易致膀胱容量小
在心理學上,2-3歲是寶寶的“肛欲期”。這個年齡段的寶寶會希望通過肛門的釋放來達到自我滿足,但這種滿足必須經歷一個憋了之後再排出來的過程。如果寶寶便意並不濃厚,卻要求其排便,可能會影響寶寶“肛欲期”的需求滿足。
寶寶在嬰兒時期,如果家媽媽頻繁地給其把尿,或在稍長大後頻繁地叫寶寶上廁所,寶寶由於缺乏憋尿的經歷,其膀胱括約肌得不到鍛鍊,會導致寶寶膀胱容量小、憋不住尿,這樣的寶寶晚上睡覺時如果出現膀胱不自主的收縮,或飲水較多,就會出現尿溼。
如廁訓練確實應該做到定時把尿或定時叫寶寶上廁所,但不能太勤,最關鍵的是找到寶寶排洩的規律。如是否間隔2-3小時需要排一次?是否餵奶後半小時排一次?而訓練寶寶排大便,則不僅要形成固定的時間,最好也要有固定的地點和固定的程序,鍛鍊寶寶形成排大便的條件反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