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胎位異常概況
胎位是指分娩前胎兒在子宮裡的位置。胎兒出生前在子宮裡的姿勢非常重要,它關係到孕婦是順產還是難產。胎位異常(也稱胎位不正) 是指妊娠30周後,胎兒在子宮腔內先露部分不是頭部,而是胎兒的其他部分(臀位、橫位、複合先露位、胎頭異常等)者,是造成難產的常見因素之一。產婦分娩時枕前位(正常胎位)約佔90%,而胎位異常約佔10%,其中胎頭位置異常居多,佔6%-7%,有胎頭在骨盆內旋轉受阻的持續性枕橫(後)位。有因胎頭俯屈不良呈不同程度仰伸的面先露,還有高直位、前不均傾位等。臨床多數學者認為臀位是產科最常見的異常胎位之一,且容易發生臍帶脫垂和後出胎頭分娩困難,圍產兒死亡率及產傷所致各種障礙比頭位分娩高數倍。由於剖宮產率的增高,使臀位分娩的圍產兒死亡率逐年降低,但剖宮產仍存在較大危險。對母嬰的傷害依然不可忽視。在強調自然分娩的基礎上,如何運用最安全的方法、最大限度降低引起圍產兒死亡的胎位不正發生率。是臨床醫師始終關注的問題。現代婦產科學對該病的治療主要以口服平滑肌鬆弛劑後令患者取膝胸位,術者雙手掌面置於子宮體兩側,輕輕推動胎體同時配合徒手輔助胎體轉位的方法,不成功者再行外倒轉術,孕婦取仰臥臀高位,術者雙手置於下腹先露屈側,藉助孕婦深呼吸動作將胎臀推出盆腔,同時繼續旋轉將胎頭沿俯屈姿勢推人盆腔;仍未成功者行雙合外倒轉術,術者食指、中指置於陰道穹窿部,勿刺激宮頸,上推胎臀,另一手置下腹先露一側,將其推出盆腔。當陰道內手指感空虛時,抽出雙指,繼續旋轉為頭先露。矯正後。下腹毛巾墊腹帶包紮固定胎位7-14 d,並限制術後活動。此法療效欠佳,痛苦大,療程長,與之相比,祖國傳統針灸療法對於該病有著絕對的優勢。
2 針灸治療胎位異常的常用方案
祖國醫學對胎位異常的認識多以孕婦素體虛弱,中氣不足,天力促胎調轉,或孕後肝鬱不舒。氣機失暢,胎兒不得迴轉,以致胎位不正為主。矯正胎位異常的方法最常用的就是針灸療法同時配合內服湯劑,療效甚佳。常用的針灸方案有以下幾種。
2.1針灸有效穴位
2.1.1方案一治法:調理胞宮氣血。多用灸法,毫針平補平瀉。常用穴位:至陰、三陰交、合谷。常用操作方法:囑孕婦放鬆褲帶,平臥於床上,或坐在靠背椅上。採用艾條灸雙側至陰穴15-20 min,每日1-2次,直至胎位正常,亦可針刺三陰交、至陰。
2.1.2方案二常用穴位:少澤、尺澤、至陰、三陰交。常用操作方法:患者取仰臥位,下肢屈膝,鬆解腰帶,常規消毒後,以1寸毫針針刺少澤、尺澤、至陰,入針2-3分。調針略和氣後,以艾條灸雙側三陰交穴。留針及艾灸30min,7 d為1療程。
2.2壓貼耳穴選穴:內生殖器、交感、皮質下、脾、肝、腹。常用操作方法:用火柴棒頭在耳部子宮、交感、皮質下、肝、脾、腎、腹相應穴位上找到敏感點,用75%酒精或碘伏棉球消毒皮膚,將王不留行籽放在0.25 cm*0.25 em的膠布上貼壓在上述敏感點穴位上固定。每3-4 d更換一次,左右兩側耳穴輪換貼壓,每日旱、中、晚飯後約30 min,依次用指壓穴15 min。每晚臨睡前放鬆腰帶。取半臥位再按壓耳穴一次。
2.3針灸有效穴位配合膝胸臥位矯正常用穴位:至陰、三陰交。操作方法:取膝胸臥位姿勢。令孕婦排空小便,鬆開腰帶,俯臥跪在床上,膝關節呈 90度角,胸部俯貼於床面上,以乳房著床面為度。雙上肢、肘關節屈曲,置於胸前兩側的床面上,承擔著身體的一定的重量。同時點燃艾條2支,由家人協助分別溫和灸雙側至陰穴(足小趾趾甲角外側),1次15-20 min,每日2次,至局部有灼痛感,7 d為1療程。
2.4其它
2.4.1艾灸配合至陰穴壓豆治療方法:孕婦仰臥位,腰帶放開,保持心情平靜。用艾條同時灸雙側至陰穴,先遠後近,先溫後熱,辯證施量,以使孕婦產生較平常頻繁且強勁的胎動為止,隨即將王不留行籽按壓在雙至陰穴上,以膠布固定。並於當晚睡前揉壓穴位3-5 min,次日複查。如未矯正,可重複上述灸療。以3次為限。
2.4.2氦一氖激光穴位照射至陰穴治療方法:運用現代的低能量氦一氖激光技術,施行穴位照射,用氦一氖激光發生器,將其功率選擇到5 mW,光斑直徑為1mm,照射雙側至陰穴。照射距離20cm,每次照射10 min,每日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