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調助產士是孕婦孕期的主要照顧者,助產士要給產婦提供連續性照顧的專業醫療服務新西蘭助產學的發展具有百年曆史,是世界上第一個頒發註冊護士資格證的國家,懷卡託理工學院則是新西蘭開展助產學教育規模最大的學院。該學院助產士學士學位主管、新西蘭第一位被授予助產士學科博士學位的MargieDuff博士在論壇上介紹說,和產科醫生主導模式不同,助產士主導模式強調助產士是孕婦孕期主要照顧者,通過助產士給產婦提供連續性照顧的專業醫療服務,能夠提高自然產率,減少妊娠期的住院時間,減少藥物鎮痛和產時麻醉,降低會陰側切率,降低新生兒復甦率,同時也能增加產婦對分娩過程的滿意度。
MargieDuff博士表示,有多種模式可以實現助產士對產婦的連續照顧。以小組模式開展連續性服務模式,由一組助產士照顧一定數量的婦女,保證婦女在分娩期有一位助產士可以全程陪伴,助產士進行
產後隨訪。“助產的夥伴”關係則是連續照顧模式的又一典型代表,這種模式於1990年在新西蘭和澳大利亞開始被採用。“夥伴關係”的核心理念是妊娠和分娩是自然的生活事件,助產服務以婦女為中心,助產士能夠獨立運用專業知識為其提供連續的助產照顧。助產士被認為是有責任心的專業人員,她們和婦女結為夥伴關係,在婦女妊娠、分娩和產褥期給予婦女必要的支持、照顧和建議。
事實證明,婦女可以從連續性照顧模式和產時連續的支持中獲益。2003年的調查數據顯示,在新西蘭,產婦的自然分娩率達到了67.4%,澳大利亞為60.8%;而產婦的會陰側切率,兩國僅為10.2%和16.1%。
現實尷尬
我國助產服務仍以產科醫生為主導,助產學仍從屬於護理專業,既非獨立學科,也無專業體系,和國際水平相去甚遠。中華醫學會圍產醫學分會主任委員葉鴻瑁教授指出,我國助產士同樣在圍產醫學保健工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他們主要負責正常產婦接產,協助產科醫師處理難產並負責計劃生育、圍產期保健和婦嬰衛生的宣教和技術指導。近年來開展的導樂陪產和助產士一對一全程陪產中,助產士的人性化服務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降低了剖宮產率。但他同時也指出,在我國助產學仍從屬於護理專業,既不是獨立學科,也沒有專業體系,和國際水平相去甚遠,這一領域的專業化進程亟待加強。
中華護理學會婦產科專業組王立新主任認為,目前國際助產專業教育已發展成為獨立的高等專業教育,助產士必須具有本科以上的專業教育背景。但我國助產士高等教育和專業培訓十分欠缺,專業教育僅限於中專教育,醫學院校中沒有助產士的大專、本科專業設置,相當部分助產士是從護士改行,在繼續教育中也沒有專業深造的可能,只能選擇護理專業的課程進行學習。“我是自費來參加這次論壇的,領導說助產有啥可學的,不批准我來。”一位來自河南某醫院的主管護師說,“但如此的專業學習機會太少了,我就要求休假,自費來北京了。”
王立新還指出,目前在絕大部分國家和地區的助產領域實行獨立的註冊准入制度,助產士有相對獨立的國際管理機構和組織。助產士註冊後享有基本的檢查、處方權。常規的孕期隨訪、檢查和正常自然分娩完全可以由助產士全程管理,醫院專科醫生主要負責對高危病例的管理。我國雖然已經建立了相對完善的婦幼保健體系,但助產士仍從屬於護理專業,在註冊和職稱晉升上,助產專業對應的體系尚屬空白。
她分析說,造成這一現狀的原由在於從業人員學歷水平偏低,缺乏專業性。同時,我國助產士人力資源匱乏,據瞭解,在發達國家,助產士和生育婦女比例為1:1000,而我國這一比例為1:4000。此外,產婦對醫護人員高需求也造成了我國助產服務仍以產科醫生為主導的局面。但實際上,對於正常的妊娠和分娩,經過高等教育和培訓的助產士完全可以勝任
未來展望
有了學會,助產士才有自己的家。
曾連續三次代表我國出席國際助產士聯盟大會的王立新主任在論上大聲疾呼,由於專業體系缺失,我國助產學難以建立獨立的學術團體和學會,這也成為我國加入國際助產士聯盟的現實阻礙。據瞭解,國際助產士聯盟是一個代表來自72個國家助產士的助產士聯盟,主要致力於定義助產士角色,為助產士教育和準備工作提供指導標準。聯盟每3年召開一次國際助產大會,我國大陸雖然連續3 年被邀請出席,但均以觀察員身份到會,而我國香港和臺灣地區已經成為了正式會員。“有了學會,助產士才有了自己的家”,王立新建議,我國應加快助產學的專業化步伐,以為我國儘快融入國際助產士大家庭創造條件。在此次論壇上,來自全國27個省市的140多位婦產專業的醫護人員和護理院校教師還在“關於成立中華助產協會的倡議書”上集體簽名,呼籲我國成立助產協會,早日融入國際助產士的大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