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辛散
處方:細辛(去苗,一錢)、白朮(去蘆,一錢)、獨活(去蘆,一錢)、附子(炮,去皮臍,一錢)、肉桂(一錢)、防風(去蘆,一錢)、厚朴(姜制,二錢)、麻黃(去節,二錢)、枳實(麩炒,半錢)、甘草(半錢)
用法:上作一服,水二鍾,生薑五片,煎至一鍾,不拘時服。
主治:脾臟中風,肉熱肌膚,淫淫如蟲行;或腠理開,汗大瀉,脾肉色不澤,唇鼻黃色。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細辛散
組成:細辛(去苗葉)1兩、荊芥(去梗)1兩、莽草1兩、升麻1兩、胡桐淚半兩。
製法:上為粗末。
用法:每用5錢匕,水2盞,加槐枝10數莖,鹽2錢匕,同煎令濃,熱漱冷吐。
主治:牙齒浮動,宣露疼痛。
來源:《聖濟總錄》卷一二一。
細辛散
組成:細辛1兩、芎藭1兩、赤茯苓1兩半、桑根白皮2兩(銼)、麥門冬1兩半(去心)、甘草3分(炙微赤,銼)、郁李仁1兩(湯浸,去皮尖,微炒)。
製法:上為散。
用法:每服5錢,以水1中盞,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主治:傷寒,發歇寒熱,唇口乾焦,毒氣攻四肢浮腫。
來源:《聖惠》卷十二。
細辛散
組成:細辛1兩、肉桂(去皴皮)1兩、獨活1兩、秦艽(去苗)1兩、麻黃(去根節)1兩、菖蒲1兩、紅蘭花1兩、薏苡仁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當歸(銼,微炒)1兩、萆薢(銼)1兩、枳殼(麩炒微黃,去瓤)半兩。
製法:上為散。
用法:每服4錢,以水、酒各半中盞,加生薑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主治:產後中風,手腳不遂,筋脈拘急,不能言。
來源:《聖惠》卷七十八。
細辛散
組成:細辛1兩、麻黃1兩(去根節)、葛根3分(銼)、荊芥1兩、白朮1兩、赤芍藥1兩、紫菀3分(洗去苗土)、桔梗1兩(去蘆頭)、桂心1兩、甘草3分(炙微赤,銼)、五味子3分。
製法:上為粗散。
用法: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大棗3枚,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主治:傷寒3日,咳嗽,胸膈不利,四肢煩疼,壯熱頭痛。
來源:《聖惠》卷九。
細辛散
組成:細辛(去苗,銼)1分、附子(炮裂,去皮臍)1分。
製法:上為散。
用法:以蔥汁和1錢匕,綿裹塞耳中。
主治:聤耳,耳中痛,膿血出。
來源:《聖濟總錄》卷一一五。
細辛湯
組成:細辛(去苗葉)3分、防風(去叉)3分、白茯苓(去黑皮)3分、柏子仁(研)3分、桃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3分、山茱萸3分、甘草(炙,銼)3分、蔓荊實半兩、枳殼(去瓤,麩炒)半兩。
製法:上為粗末。
用法:每服3錢匕,水1盞,加大棗3枚(擘破),同煎數沸,去滓,取7分,溫服,不拘時候。
來源:《聖濟總錄》卷二十。
主治:肝虛氣痺,兩脅脹滿,筋脈拘急,不得喘息,四肢少力,眼目不明。
細辛茶
材料:細辛0.3g、綠茶3g。
用法:用150ml開水沖泡後飲用,衝飲至味淡。
功效:祛風,散寒,行水,開竅;解熱鎮痛,抑菌。
主治:風寒溼頭痛;風溼痺痛。
來源:《本草通玄》。
細辛粥
組成:綜辛3克,大米100克。
製法:將細辛擇淨,放入鍋中,加清水適量,浸泡5--10分鐘後,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為稀粥,每日1-2劑,連續2--3天。
功效:祛風散寒,溫肺化飲,宣通鼻竅。
適應症:適用於外感風寒頭痛,身痛,牙痛,痰飲咳嗽,痰白清稀,鼻塞等。
提示:
1、氣虛多汗,陰虛陽亢頭痛,陰虛肺熱咳嗽等不宜選用;
2、歷代中醫認為,"辛不過錢",故臨床使用時用量不宜過大。
細辛大黃丸
組成:細辛、大黃、枳實、紫樸、麻仁、青皮、桃仁(去皮尖)各等分。
用法:上為末,水泛為丸。每服1錢,重者2錢,再重3錢,淡薑湯送下,稍冷服之。
主治:痧,大便乾結,氣血不通,煩悶壅盛,昏沉者。
來源:《痧脹玉衡》卷下。
細辛五味子湯
組成:北細辛(去苗)1兩、半夏(洗7次)1兩、甘草(炙)1兩半、烏梅(去核)1兩半、五味子3兩、罌粟殼(去蒂蓋)3兩、桑白皮(炒)2兩。
製法:上為粗散。
用法:每服3錢,水2盞半,加生薑10片,煎至1盞,用紗帛濾去滓,溫服。留2服滓並作1服,再煎。
主治:肺經不足,胃氣怯弱,或冒風邪,或停寒有飲,咳嗽倚息,不得安臥,胸滿迫塞,短氣減食,乾嘔作熱,嗽唾結痰,或吐涎沫,頭目昏眩,身體疼重,語聲不出,鼻塞清涕,頭面腳膝時帶虛浮,痰咳不止,痛引胸脅者。
來源:《局方》卷四(續添諸局經驗秘方)。
菟絲細辛粥
材料:菟絲子15克、細辛5克、粳米100克、白糖適量。
做法:將菟絲子洗淨後搗碎和細辛水煎去渣取汁,入米煮粥,粥熟時加白糖即可。
功效:治療過敏性鼻炎腎虛型:鼻流清涕,噴嚏頻頻,鼻癢不適,經常反覆發作,早晚為甚;腰膝痠軟,形寒肢冷,遺精早洩,夜尿多,舌質淡,苔白,脈濡弱。
杜仲細辛酒
材料:杜仲半斤、丹參半斤、芎勞五兩、桂心四兩、細辛二兩
功效:治療突然腰痛。
用法:隨多少飲服。
製法:上藥切細,用酒一斗,浸五宿。
禁忌:忌生蔥、生菜。
來源:唐·《外臺秘要》、明·《普濟方》
麻黃細辛附子湯
組成:麻黃(去節)6克(二兩)、細辛6克(二兩)、附子(炮,去皮,破八片)15克(一枚)、(根據唐宋度量衡:1兩=41.5克=10錢。)
用法: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現代用法:水煎溫服)。
功效:助陽解表。
禁忌:若少陰陽虛而見下利清谷、四肢厥逆、脈微欲絕等症,則應遵仲景“先溫其裡,乃攻其表”的原則,否則誤發其汗,必致亡陽危候。
方論:方中,麻黃髮汗解表,附子溫經助陽,細辛通徹表裡,助麻黃髮汗解表,協附子內散陰寒。故適用於素體陽虛,復感風寒之證。
方歌:麻黃細辛附子湯,太少兩感用此方,發熱惡寒脈不起,溫經解表有專長。
來源:《傷寒論(第301條):辨少陰病脈證並治》。
獨活細辛湯
組成:獨活、細辛、川芎、秦艽、生地、羌活、防風、甘草
用法:水煎服。
主治:外感頭痛,邪在少陰,頭痛痛連頰部。
加減:有風,加荊芥,倍防風;有寒,加麻黃、桂枝;有暑,加黃芩、石膏;有溼,加蒼朮、白芷;有燥,加石膏、竹葉;火旺,加知母、黃柏。
來源:《症因脈治》卷一。
細辛附子狗肉湯
材料:狗肉150克、細辛6克、熟附子9克、熟地18克、八角、茴香6克
做法:
1、狗肉洗淨、切塊;細辛、熟附子、熟地、八角、茴香分別用清水洗淨。
2、起油鍋,下狗肉爆香,與其它用料一齊放入砂煲內,加清水適量,武火煮沸後,改用文火煲2--3小時,調味供用。
功效:補腎助陽、化濁開竅
主治:老年耳聾屬於腎陽不足、痰濁蒙竅者。症見聽力減退,對語言的理解力亦日見下降,伴有神志呆滯,腰痠膝冷,夜尿清長,形體虛胖,舌胖淡,苔白濁,脈遲弱。
牛膝細辛酒
組成:牛膝一兩、秦艽一兩、天門冬(去心)一兩、薏苡仁二兩、獨活一兩、細辛半兩、附子(炮裂,去皮臍)一兩、五加皮一兩、桂心一兩、丹參一兩、杜仲(去粗皮)一兩、酸棗仁一兩、仙靈脾一兩、晚蠶沙(微炒)二兩。
製法:上藥細銼,用生絹袋盛,好酒一斗五升,浸七日。
用法:每日不計時候溫飲一小盞,常令有酒氣為佳。
主治:婦人中風偏枯,一邊手足不收、頑麻不仁、筋脈拘急、不能運動。
來源:宋·《太平聖惠方》
吳萸細辛理中湯
組成:黨參、白朮、生薑各9克,細辛1.5克,吳茱萸、炮姜各6克。
製法:上藥加水適量煎煮,連煎2次,取藥汁300毫升。
用法:每日1劑,早、晚溫服。
功效:益補腎氣。適用於腎虛作瀉,消化不良性腹瀉者。
當歸細辛湯
組成:當歸12g、桂枝(去皮)9g、芍藥12g、細辛3g、炙甘草6g、木通6g、大棗9枚。
用法:水煎服。
功效:溫經散寒,養血通脈。
主治:陽氣不足而又血虛,、外受寒邪,症見手足厥寒,舌淡苔白,‘脈細欲絕或沉細者;寒入經絡,腰、股、腿、足疼痛者。
來源:《傷寒論》
細辛天麻鹿肉湯
材料:鹿肉120克、細辛3克、天麻24克、熟地30克、砂仁6克、生薑少許。
做法:
1、將鹿肉洗淨,切塊;砂仁洗淨,打碎;天麻、熟地、生薑洗淨。
2、把全部用料(除砂仁外)一齊放入鍋內,加清水適量,文火煮2小時,加人砂仁,再煮半小時,調味即可。隨量飲用。
功效:細辛性味辛溫,人腎經,長於止痛,兼能開竅,對於少陰(腎寒或腎虛)頭痛,有良好的止痛作用;天麻性味甘平,熄風止痙,助細辛之止痛;熟地性味甘而微溫,補腎滋陰,益精填髓,與細辛共用,有標本兼顧之效;鹿肉性昧甘溫,善於補腎益精,腎精足,腦海得養則頭痛可愈;生薑助天麻之祛風,並可調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