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治療眼病,有其獨到之處。雖然有許多的優點,但並非萬能。對針灸估價過高的“萬病一針”的想法是不切實際的。唐代遜思邈日:“若針而不灸,灸而不針,皆非良醫也;針灸而不藥,藥而不針灸,尤非良醫也。”針灸僅為治療疾病的方法之一,絕不能代替所有的治療方法。
弱視可以分成兩類,即功能性弱視與器質性弱視。針灸適用於功能性弱視,如斜視性弱視,屈光參差性弱視和屈光不正性弱視等。在施治時首先應注意診斷確實,查明病源,如斜視性弱視,是因為患者有斜視,由於眼位偏斜而發生複視,為消除或克服斜視所造成複視和視覺紊亂,大腦視皮層中樞就抑制由於斜視眼傳八的視覺衝動;斜視眼黃斑功能長期被抑制而形成弱視。在治療斜視性弱視時,就要從斜視入手。
針灸療法是在經絡學說與臟腑學說的基礎上不斷髮展完善的。《靈樞·九針十二原》曰:“故以微針,通其經脈,調其氣血,營其逆順出入之會。”這就是說通過針灸可以疏通經脈,調節機體內部的陰陽失調、氣血逆亂、營衛不和,達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針灸治療弱視的取穴原則在辨證之後,則是取穴論治,取穴、配穴是否得當,直接影響治療效果,取穴可分為局部取穴、遠隔取穴、經驗取穴、辨證取穴、表裡取穴、原經取穴、俞募取穴、八會穴取穴、八脈交會穴取穴、郗穴取穴等。配穴方法為單側配穴、雙側配穴、雙單上下配穴,前後配穴,交叉配穴、局部與遠部配穴等。
治療弱視取穴是根據穴位的主治,眼與經絡的關係以及全身情況來決定的,臨床多采用以下取穴方法:
局部取穴:即在眼的周圍或頭面部取穴,包括經穴、經外奇穴及近年來新發現的某些經外穴。如五脈之會的睛明穴,經外奇穴太陽、印堂,新穴內明、球后、新明等穴。
遠端取穴:如光明、風池、合谷等。
辨證取穴:以整體觀念出發,取穴三陰交、足三里、肝俞、腎俞。
總之,一般以眼部穴位為主,辨證取穴,遠端取穴為輔。針刺時,可先取患眼眼部穴位1~3個,再取全身或遠端穴位4~6個。鞏固治療時,可減少取穴。同時,應根據患者體質與病情的需要,定期輪換取穴,或選出2~3個穴位組,交替使用。
在臨床運用時,還應注意針刺法則。如《經脈》曰:“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隔下之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這些都是針灸的基本原則。具體的補瀉手法有迎隨補瀉,捻轉補瀉,提插補瀉,呼吸補瀉等。
常用穴位:睛明、四白、太陽、球后、承泣、翳風、合谷、風池、肝俞、腎俞、三陰交、足三里、新明等。
方法:每日1次,每次取眼局部穴位1~3個,配穴3~5個,可用或補或瀉或強刺激,10次為一療程,隔3~5日後,再針第二療程,.待視力增加後,改為主配穴各1個,弱刺激,10日為一療程。
穴釋:肝俞、腎俞能補肝益腎;三陰交、足三里能健脾益氣;睛明有滋水明目之功;光明有調肝明目之效;風池可清頭明目,承泣有疏風活絡、開竅明目之功;太陽有疏風清熱、清頭明目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