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刺後被血源性傳播疾病感染的危害
2.1 身體危害針刺傷傳播職業性血源性傳染病的危險性遠遠大於其他途徑(皮膚、黏模), 約佔80%。目前已證實有20多種病原體可經針刺傷接種傳播, 其中最常見、危害最大的是HBV、HCV、HIV。美國疾病控制中心(CDC)對針刺傷後感染的前瞻性研究進行分析後得出, 1次被HIV或HCV汙染的針刺傷引起的HIV、HCV感染的可能性分別為0.3%~0.5%、4%~10%, 而易感人群發生1次HBV汙染的針刺傷後感染的機會為6%~30%。但它們通過意外接種感染的機會相對很低。乙型肝炎病毒(HBV)則較HIV的致病性強, 針刺傷發生時一般只需0.004ml血液就足以便受傷者感染HBV,被攜帶HBV的針頭刺傷而發生乙型肝炎的危險性為1/5, 一次隨時發生的針刺傷導致乙型肝炎的幾率為1/5000。另外, 病原體經針刺傷口進入體內可引起局部或全身性感染, 任何針刺傷口都可能有破傷風桿菌的存在。
2.2 心理危害醫務人員在受到針刺傷後承受著不同程度的恐懼、焦慮和心理壓力, 有時還會帶來工作行為的改變, 尤其是在被帶HIV的針頭刺傷。
2.3 經濟危害根據美國醫院管理機構報道, 1例醫務人員感染血源性傳播疾病後終身約需100萬美元用於檢查、治療、彌補因病不能工作的損失和作為喪失工作能力的賠償, 即使沒有感染,每例針刺傷後相關檢查及治療花費也需51~3766美元。
2.4 社會危害血源性傳播疾病存在著從患者到工作人員和工作人員到患者的雙向傳播途徑。由於HBV傳染力強, 目前很多國家已達成共識, 限制患有HBV的醫務人員為患者從事有創性操作。但對於HCV和HIV陽性的醫務人員各國意見尚不一致。
3 針刺傷後被血源性傳播疾病感染的影響因素
3.1 針頭的汙染源最具有傳播疾病能力的是直接進入靜脈或動脈的針頭, 其次為肌內注射針頭, 而進入患者靜脈輸液管道的針頭其傳播疾病的能力幾乎為零。
3.2 針刺的深度針刺越深, 針頭帶入的血液越多, 會增加傳染疾病的危險。
3.3 針頭的口徑粗細有研究表明口徑20號的針頭所攜帶的血量是口徑27號針頭的30倍。
3.4 針頭的類型即空心針和實心針。空心針如抽血、注射針比實心針如縫針所攜帶的血量多, 傳播疾病的危險性大。由於護理人員多被空心針刺傷, 而醫生的針刺傷多由縫針造成, 且是在戴手套的情況下發生的, 因此, 護理人員感染血源性傳播疾病的危險性遠高於醫生。
3.5 針刺傷時是否戴手套針刺傷時戴1層手套會減少50%以上的接觸血量, 戴2副手套則會減低70%以上的血量, 尤其在使用實心針時戴手套的防護效果會更好。
3.6 針刺傷時是否注入血液如注入血液則會增加感染疾病的危險。
3.7 是否接種疫苗目前僅有HBV疫苗。接種HBV疫苗後, 如果抗體量達到100IU/L表明接種成功, 能有效保護受刺傷者免受HBV感染。
3.8 針刺傷後是否及時採取治療措施對於HBV易感者針刺後及時注射HBV免疫球蛋白有效率可達到75%, 聯合使用HBV疫苗效果會更好。可疑HIV感染者在傷後幾小時內使用疊氮胸苷(zidovudine)進行治療, 會使感染HIV的危險性降低81%以上。
4 發生銳器傷的危險因素
4.1 護理人員未嚴格遵守操作程序研究表明護士在工作中粗心大意, 未嚴格遵守操作程序, 技術不熟練是導致針刺傷發生的因素之一, 易發生針刺傷的環節: ①抽取藥液配液時; ②分離使用後的注射器或輸液器針頭時; ③用雙手將針頭套入針帽時; ④毀形或浸泡針頭時; ⑤用過的注射器未及時處理針頭; ⑥收集一次性醫療用品時; ⑦用手摺安瓿後徒手處理用後安瓿; ⑧為不合作病人治療時缺少必要的協助; ⑨傳遞銳器時未集中注意力。袁秀萍的調查研究發現護士銳器傷主要發生在針頭使用後到丟棄之間這一過程中, 如回套針帽, 擺弄針頭, 浸泡毀形, 送針頭處理等, 89%的針刺傷發生在手部, 非慣用手的拇指和示指損傷是最常見的受傷部位。針頭在使用後應及時丟棄。如過多增加套回針帽, 取下針頭, 浸泡等操作會大大增加護士銳器傷的時機。據謝珍紅、聶軍等的報道, 護士發生銳器傷的工作行為分兩大類: 一類是以病人日常治療護理密切相關的行為, 佔銳器傷原因的40%, 其中抽血、肌注、靜注、指尖血糖試驗, 將病人的血液或體液標本從注射器注入標本容器等行為佔19%, 另一類為清洗及處理針頭相關的行為, 其中分離或連接靜脈管佔16%, 清洗銳器導致的銳器傷佔12%, 40.5%的銳器傷發生在病房, 多數銳器傷的發生不是隨機不可避免的, 其發生與護士個人認知態度, 行為和個性等因素有關, 42%的銳器傷是心情急躁或緊張時發生的, 74%的銳器傷是工作緊張或繁忙時發生的。任小英等調查結果顯示, 注射前的操作針刺傷行為佔14.03%, 雖此時無感染性病毒, 但留下傷口, 增加感染率, 注射時的針刺傷多發生在拔針時, 其刺傷率16.96%, 注射後用具處理為62.68%, 提示護理人員嚴格遵守衛生部門一次性物品處理的要求是避免針刺傷的重要措施之一。
4.2 護理工作職業防護知識缺乏防護意識不強, 對標準預防內容缺乏依從性是發生針刺傷的另一個危險因素。有調查顯示:39.7%的護士對標準預防內容不是很熟悉, 甚至從未聽說過。2004年6月1日, 我國衛生部制定了《醫護人員艾滋病病毒職業暴露防護工作指導原則》, 其中突顯了“標準預防”概念, 即對所有患者的血液、體液及被血液、體液汙染的物品均視為具有傳染的病源物質, 醫務人員接觸這些物質時, 必需採取隔離措施, 阻斷疾病的傳播途徑。另外有些醫院管理者認為戴手套增加醫療成本, 學校學習和臨床實習缺乏職業安全的教育與指導, 使護理人員發生針刺傷的危險性大大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