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血管吻合口是冠狀動脈動脈旁路移植(CABG)術後再狹窄的好發部位之一,其治療包括藥物治療、再次CABG和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由於粘連造成的手術操作難度大,可用的橋血管有限,患者多為老年人,合併多種疾病,圍術期及術後併發症、死亡率發生率高等原因,目前國際上再次CABG的患者較少,而國內僅有個案報道,而藥物治療改善症狀效果欠佳。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 PCI) 因風險小,成功率高而備受青睞,故已成為處理橋血管吻合口病變的重要手段。
靜脈橋血管吻合口病變的介入治療
大隱靜脈(SVG)作為第一個用於CABG 術的血管供體, 因其解剖位置表淺, 易於遊離, 取材方便; 且有足夠的長度, 適用於多支血管病變等優點, 至今仍然被廣泛使用. 但術後靜脈的再狹窄和閉塞嚴重影響了其遠期通暢率, 有報道術後1, 5和10 年的開放率分別為93%、74%和41%。
在CABG術後1個月發生的SVG病變,一般由於血栓形成或技術操作原因引起,表現為橋血管閉塞或吻合口狹窄, CABG術後1~12個月出現缺血的原因通常為橋血管吻合口狹窄,橋血管遠端吻合口狹窄對介入治療反應較好,而橋血管與主動脈的近端吻合口狹窄常常存在緻密的纖維組織,使再狹窄發生率增高。此時,選用對橋血管介入治療效果較好,而術後1年根據情況而定,原則儘量行原位血管PCI。
SVG吻合口病變包括主動脈開口病變和遠端吻合口病變。Brilakis等對91,355名行SVG橋血管介入治療的患者分析後發現,近段吻合口病變佔20.3%,遠端吻合口病變為16.2%。
1、SVG主動脈開口病變
Abdel-Meguid等對68名靜脈橋血管開口病變的患者進行PTCA或旋切術,結果顯示,手術成功率為89.7%,平均隨訪23± 17月後,主要不良事件(包括死亡,心肌梗死,血運重建或因心臟病住院治療)、出現心絞痛,其中10 名患者出現心肌梗死,19名患者行靶血管重建術。Stephan等研究顯示,定向旋切術治療SVG靜脈橋血管開口病變手術成功率高,併發症低,但再狹窄發生率高。定向旋磨術適用於嚴重鈣化、成角的開口病變患者。也有報道準分子激光治療206例開口病變的患者,手術成功率為90%,住院期間主要併發症為4%,隨訪6月,75%未出現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總體的再狹窄發生率(51%的患者行造影隨訪)為39%,其中SVG橋血管開口病變為35%。
這些研究均提示,傳統的球囊擴張、準分子激光及旋磨術治療SVG開口病變,手術併發症及再狹窄發生率高,效果欠佳,可能與球囊擴張後彈性回縮,開口病變斑塊負荷重有關,一些研究顯示,支架置入術,手術成功率高,而併發症低,故目前首選支架置入術用於此類病變的治療。
一些研究顯示,PTCA可用於SVG遠端吻合口病變的治療,其再狹窄發生率高,但低於近端吻合口或橋血管體部的病變,但發生再狹窄的原因包括技術方面(血管的選取、手術操作過程)、吻合口纖維內膜增生及動脈粥樣斑塊的退化等。
二、動脈橋血管吻合口病變的介入治療
乳內動脈(IMA)、橈動脈、胃網膜右動脈、脾動脈和腹壁下動脈等均是可選用的CABG移植動脈血管,IMA則能保持較完善的內膜從而減少局部增生和粥樣硬化, 並且能保持最大機制來產生舒張血管和抗血小板聚集的前列環素, 其10 年的通暢率保持在95%, 粥樣硬化發生率僅4% ,遠小於大隱靜脈的26%,IMA 可以帶蒂和遊離使用,IMA 也可以雙側使用, IMA旁路左前降支顯示了其優越性,故最為常用,其中吻合口是其再狹窄的常見部位,對吻合口病變的處理至關重要。
乳內動脈吻合口病變PCI路徑的選擇應該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而定。Hung等納入13例吻合口狹窄的患者,6名患者經股動脈,而7名患者經橈動脈,經成功行PCI治療,提示經橈動脈和股動脈行LIMA橋血管介入手術安全的。
總之,隨著我國CABG 術的不斷推廣應用, 因動靜脈橋血管狹窄或閉塞而再次就診的病人也將增多,其機制比較複雜,可能是一個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因此,單一的治療措施療效不佳,針對不同橋血管尤其是吻合口病變的特點,應該採用適當的PCI治療策略,當然也應該教育患者改善生活方式,合理的藥物治療,從而使患者最大程度獲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