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延年益壽保健灸
穴位:足三里(位於小腿前外膝眼下3寸,脛骨前嵴外側一橫指處)、氣海(位於腹正中線臍下1.5寸處)、關元(位於腹正中線臍下3寸處)。
分組:第一組,關元、氣海、左側足三里;第二組,關元、氣海、右側足三里
方法:選準穴位後,點燃藥用艾條,分別對準第一組穴位,每穴懸灸10分鐘,以各穴位皮膚潮紅色為度。第二天用同樣的方法懸灸第二組穴位。如此交替懸灸,連續三個月為一個療程。休息一週,再繼續第二個療程。使用時注意力要集中,艾火與皮膚的距離,以受灸者能忍受的最大熱度為佳。注意不可灼傷皮膚。
說明:關元、氣海、足三里是人體強壯保健要穴,每天艾灸一次,能調整和提高人體免疫機能,增強人的抗病能力。成書於宋代的《扁鵲心書》中說:“人於無病時,常灸關元、氣海、命門、中脘,雖不得長生,亦可得百年壽。” 特別是女士,艾灸此三個穴位後,神清氣爽,容光煥發,全身特別是小腹部十分舒暢(此種感覺一般要連續灸半個月後才明顯)。
二、艾灸治凍瘡
穴位:合谷穴(位於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間,近第二掌骨之中點處)、足三里穴。
方法:在凍瘡局部先揉按5分鐘。選準穴位後,點燃藥用艾條,對準已發或將發凍瘡處,各懸灸3~5分鐘,以局部皮膚潮紅色為度。若凍瘡在上肢或耳朵,必須加灸合谷穴3~5 分鐘;若凍瘡在下肢,必須加灸足三里穴3~5分鐘。艾火與皮膚的距離,以受灸者能忍受的最大熱度為佳。注意不可灼傷皮膚。用本法連續艾灸3天,凍瘡不再復發。
三、艾灸治胃痛
穴位:中脘穴(位於腹正中線臍上4寸處)、足三里穴。
方法:選準穴位後,點燃藥用艾條,在中脘穴、一側足三里穴上各懸灸10分鐘,以穴位上皮膚潮紅色為度。胃痛可立即緩解。使用時要注意力集中,艾火與皮膚的距離,以受灸者能忍受的最大熱度為佳。注意不可灼傷皮膚。
說明:艾灸足三里穴能使胃痙攣趨於弛緩,胃蠕動強者趨於減弱;又能使胃蠕動弱者立即增強,胃不蠕動者開始蠕動。因此,除胃潰瘍出血、穿孔等重症,應及時採取措施或外科治療外,其他不論甚麼原因所致的胃痛,包括現代醫學中的急、慢性胃炎和胃、十二指腸潰瘍病及胃神經官能症等,若以胃脘疼痛為主者,用本法艾灸,均能立時止痛。
四、艾灸治療黑眼圈
眼袋是女人的公敵,一旦形成便會永不離棄,而黑眼圈給女人的困擾,更是無法擺脫。眼睛周圍黑黑的一圈,讓人看起來疲倦,無精打采、感覺睡眠不足 , 精神不濟。 眼瞼是全身皮膚中最薄、最脆弱的部位,只有0.06毫米的厚,加上汗腺和皮 脂腺分泌、持續不斷的眨眼動作及長期曝露在輻射及陽光下,使它成為最容易受傷的部位。
眼眶四周的皮膚不但特別薄弱,皮下組織也特別少,聚集在此的血管又多 ,皮膚下血流的顏色容易呈現在眼皮上。肌膚的功能需要由血管運送氧氣和營養來帶動,但由於眼部周圍的血液循環容易停滯,當血液流經此處的大靜脈時,接近皮膚表層下方就會出現藍黑色的眼暈——黑眼圈。周圍血管迴流不暢,造成淋巴代謝減緩,也會使得多餘的水份及血液積聚在眼睛下方,形成腫脹。
提示:脾失健運、水溼瀦留、溼滯胞瞼、肌膚浮腫。治療:健脾利溼、補中益氣,運化水液,濡養肌膚。
◆眼袋艾灸穴位:脾腧。定位: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主治:可憎強機體對營養的吸收能力,使陳新代謝的機能旺盛,促進血液循環,提高造血功能。同時對腹痛,嘔吐,洩瀉,水腫,便血,水腫、氣虛乏力等有顯著療效。
◆眼袋艾灸穴位:足三里。定位:犢鼻穴下3寸,脛骨前嵴外一橫指處。 主治:對肌體具有強壯和保健作用,可改善肌體對營養成份的吸收,而增強免疫能力,同時對胃痛、嘔吐、腹脹、乳痛、便秘、水腫、虛癆有治療作用等。
◆眼袋艾灸穴位:三陰交。定位:內裸高點3寸,脛骨內側面後緣。 主治:調整肌體的陰陽平衡,對內分泌失調而出現的各種症狀均有平衡作用,是女性常用的穴位。另對月經不調,帶下,不孕,失眠,遺精、陽痿有效。
使用方法和療程:艾灸時間以15-30分鐘/次為最宜。每天或隔天一次,10次為一療程。
五、艾灸治凍瘡
穴位:合谷穴(位於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間,近第二掌骨之中點處)、足三里穴。
方法:在凍瘡局部先揉按5分鐘。選準穴位後,點燃藥用艾條,對準已發或將發凍瘡處,各懸灸3~5分鐘,以局部皮膚潮紅色為度。若凍瘡在上肢或耳朵,必須加灸合谷穴3~5分鐘;若凍瘡在下肢,必須加灸足三里穴3~5分鐘。艾火與皮膚的距離,以受灸者能忍受的最大熱度為佳。注意不可灼傷皮膚。用本法連續艾灸3 天,凍瘡不再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