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綿最早是用來製作冬衣,古代漢人夏季服葛麻紗羅、馬王堆印花敷彩黃紗綿袍冬季以絲綿充絮。如果是冬天,袍內應絮綿。顏師古注:“漬繭擘之,精者為綿,粗者為絮。
今則謂新者為綿,故者為絮。”簡單地說,就是以下腳繭和繭表面的亂絲為原料加工而成的絮狀物,好一點的稱為綿,次一等的稱為絮。西漢絲織業已很發達。織物生產中,一般以上等蠶繭用於紡織,以次等蠶繭製作絲綿。戰國兩漢出土文物有鳳鳥花卉紋繡淺黃絹面綿袍、小菱形紋錦面綿袍、羅地“信期繡”絲綿袍、硃紅菱紋羅曲裾式絲綿袍、西漢印花敷彩紗絲綿袍、絹地“長壽繡”絲綿袍、素絲綿袍等等。南北朝時,揚州“有全吳之沃,魚鹽杞梓之利,充仞八方,絲綿布帛之饒,覆衣天下。”
唐人冬季穿綿袍,加綿十兩。襖子是冬衣,比袍略短,加綿八兩。綿袴,也稱復袴,加綿六兩。這是冬裝。唐人所說的“綿衣”“綿袍”都指絲綿。白居易《新制布裘》詩:“桂布白似雪,吳綿軟如雲。布重綿且厚,為裘有餘溫。朝擁坐至暮,夜覆眠達晨。誰知嚴冬月,支體暖如春”。得瑟他新做的綿袍,外面用的是潔白的桂布,裡面絮吳地產的絲綿,非常暖和,即使是嚴冬臘月,也溫暖如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