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3-12-01 08:26

  1、輕中度近視,發展較快(每年75度以上);

  2、年齡越小,越要早戴(易變高度);

  3、高度近視,仍有發展(易致眼底出血);

  4、近視伴有明顯凸眼者(遠視化可好轉眼凸);

  5、無近視,但看電視、電腦或玩遊戲較多,或坐姿差者、喜歡躺著看書者,家長十分擔心變近視者;

  6、其它方法控制效果不好的發展期近視。

自動遠化鏡適用範圍相關文章
1.自動遠化鏡宣傳的是控制近視的發生和發展,並非其他近視產品所誇:可以治療近視。其觀點是符合目前眼科學術界的普遍認識,即學生近視可防但不可治癒。 2.自動遠化鏡控制近視原理是讓眼球在晚上睡前看書時自動產生300~500度遠視化作用(即前離焦屈光),從而抵消白天看書、寫字、看電腦等引起的近視化積累,並有誘導眼軸縮短的趨勢(通常眼長軸每縮短1mm約等於減緩300度近視)。 自動遠化鏡於2011年上市
發布於 2023-12-01 08:06
0評論
遠化鏡可按其遠化近視病因或關鍵環節的性質分為三大類: (一)虛焦遠化鏡(屬於靜態基礎型遠化鏡):可將看近時的屈光焦點虛擬到5米以外的遠方,並可抵消看近300度左右調節性近視的方法,如戴虛焦遠化鏡、自動變焦遠化鏡等。 (二)調焦遠化鏡(即眼靈敏度遠化鏡,屬於動態強化型遠化鏡):可引導眼屈光系統作看遠—看近的調焦運動,引導眼球作360度視野擴大靈敏運動的方法。如戴近視靈敏度遠化鏡或諧振靈敏度遠化鏡等
發布於 2023-12-01 08:13
0評論
學生近視主要是由於看書寫字看電腦等看近導致的近視化因素積累太多所致。生活中常見的各種防治近視儀器或眼鏡,對改善近視狀況雖然有一定效果,但因不能影響近視發病的病根“看近”,故無法從根本上控制學生近視發生、發展。眼博士自動遠化鏡成功地利用了智能變焦系統,將看近的焦點自動移向遠方,讓“近視”轉變成“遠視”。從根本上消除了學生近視發生、發展的“病根”(看近),解決了學生看近多、近視很難的控制世界性難題。
發布於 2023-12-01 08:00
0評論
一、終端近視控制法: 用自動遠化鏡,在睡前最後一次看近用眼(即近視終端)時對眼球進行強化式遠視化訓練,以此強行消除白天長時間看書、寫字、玩遊戲、看電腦等引起的近視化積累。 二、具體操作: 1、戴上自動遠化鏡,調好鬆緊帶; 2、調近視模擬裝置,中和原有近視; 3、調自動鈕,啟動自動變焦; 4、需要時復位自動鈕起點,重複第二次遠視化。
發布於 2023-12-01 08:20
0評論
您好:配帶義眼的最佳時間:先天性小眼球、無眼球、眼外傷和因各種眼疾所致的眼球缺失或不同程度的眼球萎縮、角膜白斑等需要配代義眼的患者,從獲悉此消息之時既可配帶義眼。新近因眼外傷或眼疾需要手術或已經作完手術的患者,術後四周既可配帶義眼。先天性小眼球或無眼球的患者為更大程度的避免面部發育不對稱,配帶義眼時間應儘量提前,出生後兩月齡既可配帶義眼。為使患者配代的義眼轉動靈活,形象逼真兩眼同樣炯炯有神,消除
發布於 2022-11-08 22:04
0評論
1、產婦暖宮,阻止體外寒邪之氣對產婦的侵害,加快惡露排出,保護產婦安全度過月子期; 2、流產暖宮,促使產後子宮及血管儘快恢復正常的收縮規律,促進子宮復舊; 3、女性月經週期疼痛的治療。
發布於 2023-06-28 18:37
0評論
學齡前兒童——預防手足口 糖尿病患者——避免感染 普通人群——不能將創可貼看作萬能藥,創可貼本身沒有消炎作用。創可貼的作用是吸收滲出物,保持傷口乾燥。發生生外傷後,患者在使用創可貼前傷口應先經過消毒處理,以防止感染。
發布於 2023-07-22 12:18
0評論
增加腦血管流量,降低腦血管阻力,改善腦血管循環功能,保護腦細胞,免受缺血損害,擴張冠狀動脈,防止心絞痛及心肌梗塞,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清除有害的氧化自由基,提高免疫能力,具有防癌抗衰功能。對治療冠心病、心絞痛、腦動脈硬化、老年性痴呆、高血壓等病有神奇療效。 1.促進循環 銀杏葉提取物GinkgobilobaP.E.能同時促進大腦和身體肢體的循環。銀杏葉提取物GinkgobilobaP.
發布於 2023-11-10 12:36
0評論
自動翻轉鏡為一種近視治療儀,自動翻轉鏡的作用有預防近視、提高視力、緩解眼疲勞等,調節不靈敏是導致視力出現問題的重要因素,通過自動翻轉鏡可以緩解視力問題。1、預防近視:通過不斷翻轉前鏡片使注視焦點從眼前霧化(虛擬)式跳到5米外遠方,然後又跳回眼前,從而顯著提高眼的調節靈敏度,預防近視的發生及進一步發展;2、提高視力:當前鏡片翻向上時出現短暫性視朦,翻向下時立即變清楚,這種模糊翻轉的過程,就是視力增
發布於 2023-06-18 11:48
0評論
1、周圍神經損傷(外傷、中毒、感染等原因所致外周神經損傷)。2、神經叢或神經根性病變(如頸、腰椎病所致神經根壓迫、臂叢神經損傷等)。3、卡壓性周圍神經病(如腕管綜合徵、肘管綜合徵、腓總神經卡壓、蹠管綜合徵等)。4、運動神經元病。5、肌肉疾病(如肌炎、皮肌炎、代謝性肌病等)。6、系統疾病引發的周圍神經疾病,如:糖尿病,尿毒症,酒精中毒等。7、遺傳性周圍神經病。8、其他疾病導致的神經、肌肉疾病。
發布於 2023-01-16 19:16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