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HIV性傳播的確切概率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研究者們需要招募一群正常人並且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跟蹤隨訪他們進行性行為的方式、次數、安全套使用情況以及他們性伴侶的HIV感染情況等。可想而知,無論是因為時間太久記不清還是故意隱瞞,這樣的研究結果並不準確,而且不同研究得到的結果可以差別很大。除此之外,普通人很難清楚其性伴侶到底是不是HIV感染者,特別是性伴數比較多的情況。要解決這些問題,研究者需要招募一批有固定陰性伴侶的HIV感染者,一段時間後檢查陰性性伴的感染情況,並通過統計學手段把各個研究結果進行合併,以此來估計出性傳播HIV的大致概率。
如果把性傳播HIV的風險根據無保護性行為方式進行排序,大致結果是這樣的:1肛交(被插入方,“受”),2肛交(插入方,“攻”),3 陰道交(被插入方),4陰道交(插入方),5 其他性行為方式(口交、手淫等)。但即使是感染風險最高的 “小受”,其單次傳播概率也僅為1.4%左右(每71次暴露行為1次傳播),男、女結果相近[1]。而陰道交的插入者感染概率只有0.04%。
你可能會奇怪了,不是有很多病例“一次就中標”麼?如果HIV的傳播風險真的那麼低的話,那為甚麼現在感染HIV的人越來越多了呢?
在評估某種行為是否會傳播HIV的時候,除了一般的概率,還有很多其他因素需要一起進行考量。傳播風險是對群體而言的,對個人來說那就是1或0的關係。確實有人一次不小心就感染了,同時也有人“常在河邊走就是不溼鞋”的。概率就像是上帝在擲骰子,丟到你頭上了,也是無奈的事情。另外,還有很多因素並沒有包括在這些“平均”數字裡頭,比如患有其他性傳播疾病,感染者體內病毒含量很高,男方沒有割包皮,女方處在月經期,性交過度激烈,性交時間過長,肛交之前灌腸,口交前後刷牙或者口腔有潰瘍破損等,都會明顯增加HIV傳播的風險。比如細菌性陰道炎會導致女性感染HIV的風險提高8倍,而感染者體內病毒含量每高10倍,傳播風險會增加2~3倍。
雖然單次性行為傳播風險看起來不高,但多次暴露無疑會使傳播風險上升。換句話說,你和HIV走得越近,接觸越頻繁,HIV黏上你的概率自然也就越大。如果一個女性和HIV感染者進行了100次無保護陰道交,其累積感染概率可高達10%,這還不考慮其他“加分”因素。
有“加分”因素,自然也有“減分”因素:治療其他性傳播疾病,通過服用抗病毒藥物來降低體內病毒載量,包皮環切,充分潤滑,進行有效的暴露前預防和暴露後預防(具體參看其他資料)等,這些措施都被證明能夠有效降低感染的風險。
在實際情景下討論艾滋的感染風險,需要綜合以上因素進行考量。對艾滋而言,造成傳播必須有一定的病毒量進入體內,雖然科學家們可以在唾液、淚液等體液中檢測到HIV病毒,但含量是很少的,接觸這些體液並不會導致感染。如果接吻要傳播艾滋,除非你滿嘴潰瘍,還吃了別人一杯左右的口水估計才有可能。再不然就是兩個人親的太猛以致鮮血淋漓。這也是為甚麼說唾液是“安全體液”的原因。至於“安全套破了怎麼辦”,其實這是關於安全套為甚麼不能百分百阻擋艾滋的問題。套套質量不可靠,不正確佩戴套套,錯誤使用油性潤滑劑,帶兩個(或者多個)安全套,性交過程中安全套則更可能破損、滑脫,這樣就有可能感染HIV。
總結一下:
1、 要明確性行為傳播HIV的確切概率並不容易,研究給出的平均結果顯示單次暴露感染風險並不高,最高的行為方式是肛交(接受方);
2、 一次暴露也有可能感染,多次暴露風險增加,還有包括其他性病等因素會加大傳播風險;
3、 沒有一種方式能夠保證把HIV性傳播風險降到0,所以如果你不瞭解那個即將和你“親密接觸”的朋友,請把他(她)當做潛在的感染者,採取適當的保護措施(比如正確使用安全套,明確對方感染狀態等)來降低傳播風險;
4、 艾滋傳播需要一定的病毒量進入人體,唾液含病毒量極小,是安全體液,日常接觸不會傳播艾滋。
最後提醒一句,如果懷疑自己可能感染,唯一的確認辦法是到當地醫院或疾控中心進行檢查,不要根據任何症狀瞎猜瞎想。艾滋病只是萬千疾病當中的一種,可防可治,並不是我們想象的那麼可怕。請記住,只有“小心”愛,才能“放心”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