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出血的發病根據不同類型發病機制比較複雜,這裡僅僅作簡單的介紹。
長期的血壓增高可以使得全身動脈壁發生透明變性,使得原本較為堅韌的動脈壁變薄、脆性增加,同時可以出現一些較為細小的動脈瘤或者囊狀的動脈壁擴張,這種變化使得動脈對血壓升高的耐受性下降,尤其是腦動脈表現的嚴重。驟然升高的血壓可以使得內壁變薄的細小動脈發生突然破裂,出現腦出血,此後血凝塊聚集在血管外腦組織內,可以釋放各種血管活性物質,這些有害物質可以使得周圍動脈進一步收縮,出現周圍血管的再次破裂,導致惡性循環的發生,這也就解釋了為何臨床上多見短時間(多在首次出血3小時以內)再次出血的表現。在多次反覆之後局部腦組織內形成較大的血凝塊,壓迫破裂的血管,此時血腫形成,出血才逐漸停止。臨床上常見的腦出血以基底節區最為多見,研究屍檢發現是因為供應此處的豆紋動脈從大腦中動脈呈直角發出,拐角較大,在原有血管病變的基礎上,受到壓力較高的血流衝擊後易導致血管破裂。
腦出血發生後血凝塊即開始吸收,這個過程血腫塊可釋放血紅蛋白降解產物,高濃度的血紅蛋白對神經細胞有較為明顯的毒性作用。而出血發生後人體內全身凝血機制激活,血液內凝血酶濃度增加,聚集在腦組織內可以導致腦水腫,這是腦出血後最為常見的繼發改變,臨床上甚至遇到出血量不大症狀不明顯,但腦水腫最終奪取患者生命的情況。
上述的主要是高血壓出血的發病機制,臨床上還有另外一種特殊的腦出血稱為“蛛網膜下腔出血”,此種疾病的特點在於其出血主要表現為腦組織之外,蛛網膜之內的腔隙內積血,其主要發病機制主要是由於腦血管動脈瘤、腦血管畸形等,在此簡要說明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