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藥物治療
嚴格地說,並無一種能夠真正消除恐懼情緒的藥物,但藥物可控制焦慮和驚恐發作,有利於行為治療的進行。
1.抗焦慮藥
苯二氨卓類藥物,對減輕焦慮症狀有益,臨床上常用的有佳樂定,0.4~0.8mg/次,3次/天。氯硝西泮0.5—3mg/天。
2.抗抑鬱藥
單胺氧化酶抑制劑嗎氯貝胺用於治療社交恐懼症有良好的效果,三環類抗抑鬱劑丙米嗪、氯丙米嗪不但有抗抑鬱作用,且具有抗恐怖作用,常用劑量丙米嗪25~75 mg/次,3次/天,宜從小劑量加起,兩週內加到治療量。選擇性5一羥色胺回吸收抑制劑,氟伏沙明(150mg/天)舍曲林(50~200mg/天)、氟西汀(20一60mg/天)均對社交恐懼症有效。合併抑鬱症、驚恐障礙、強迫障礙的病例也可選用。
3.β受體阻滯劑
以心得安為代表的β受體阻滯劑對恐懼症的軀體症狀效果較好,能減輕或解除植物神經症狀,降低警醒水平,常用劑量,心得安10~20 mg/次。3次/天。在上臺表演或講演前0.5~2小時口服心得安20mg,可減輕心悸、震顫、因害怕而發抖等反應。對廣泛社交恐懼症通常效果不佳。
4.丁螺環酮
對社交恐懼症合併焦慮者可選用,5 mg/次,3次/天。
(二)認知行為療法
1.行為治療的三個原則
(1 )自願:醫生應該事先向病人作必要的介紹和解釋,把行為治療的方法和可能達到的目標以及一些重要注意事項向病人作如實說明。醫生的談話帶有鼓勵性,但切不可盲過其實。治療必須出於病人自願,否則,治療不會有效,並且容易半途而廢,病人接受治療應是基於深思熟慮所作出的抉擇。
(2)主動:一般藥物治療只要病人願意服藥也就行了,但行為治療要求病人發揮主動性,病人不只是治療的被動接受者,他還應該是積極參與者。病人越主動,行為治療的效果就越好。
(3)計劃:從某種意義上說,行為治療是一種有計劃的自我訓練,當然,計劃是基於科學實驗和心理學原理的。循序漸進很重要,操之過急會造成挫折感,傷害病人的信心,停滯不前則不能消除症狀,而倒退意味著失敗。經過與治療者商討和認可的計劃必須執行,每天按規定的表格做記錄,定期用量表進行評定,都是必要的。在實施行為治療的同時,醫生應重視與病人的人際關係,能做到互相理解,甚至共同商量一些治療以外的事情(如病人的家庭生活或工作方面的問題),治療效果會更好。家屬對病人採取同情、支持和鼓勵的態度,而不是指責或輕視,也很重要。有時,對病人本人的行為治療可以與家庭治療相結合,這對提高和鞏固療效會起很大的作用。
2.暴露療法
將原來引起患者恐懼反應的事物反覆再現於患者之前,暴露時患者產生恐懼反應,治療者在旁邊進行鼓勵和保證。應採取循序漸進的程序。包括默想暴露和現場暴露兩種方式。嚴重的病例宜先從默想暴露開始。有治療者用語言誘導患者,想象他進入恐懼的社交或表演場所。讓患者的焦慮情緒逐漸減輕以後,再轉為現場暴露.即鼓勵患者重新進入他恐懼的場所,讓他逐漸適應。也可以採取衝擊療法,但事先必須告訴病人,鼓勵病人嘗試.並保證有治療者在場絕無危險,所謂衝擊,指一下子讓病人暴露於病人最害怕的實物和實際處境之中,經過幾次衝擊,病人的恐懼迅速減弱,恐懼症也得到了控制。
3.認知重建
主要針對自我概念差,害怕別人負面評價的患者,與暴露療法合併使用效果較好。
4.社交技能訓練
採用模仿、扮演、角色表演和指定練習等方式,幫助患者學會適當的社交行為,減輕社交場合的焦慮。各種恐懼症患者,都應從心理上給予支持和鼓勵,增強其治病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