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頸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已經普及到縣鄉一級的醫院。作為篩查腦血管病危險因素的最便捷的手段之一,頸動脈超聲不但在形形色色的體檢套餐中是必查項目,也是神經科的常規檢查。於是,“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象秋天落葉,隨處可見。如果你進行了一次頸動脈的超聲檢查,報告上寫道“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你是保持步步驚心呢,還是保持步步驚心呢?且淡定,聽我們為您娓娓道來。
甚麼是頸動脈硬化斑塊形成
在人的頸部前方,氣管兩側,各有一條小拇指粗細的動脈血管,它是血液從心臟流向頭腦部的主幹河流,稱為頸動脈。你若用手在下頜角往下觸探,就能摸到這兩根動脈隨心臟的搏動而跳動。多普勒超聲儀可以很清晰地探測到血管內血流的速度和寬度等多種血液流動的參數,同時也可以獲知這兩根動脈壁的薄厚和高低起伏。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原本是一種動脈硬化過程中的一種病理診斷,它長的模樣如下圖。
甚麼是動脈粥樣硬化
於是不得不說說動脈粥樣硬化。動脈粥樣硬化是動脈管壁上沉積了一層像臘樣的脂類,使動脈彈性減低、管腔變窄的病變。當這些臘樣的沉積物一塊一塊形成時,就稱作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這些斑塊早期是平齊血管內膜的,通常順著血管縱向分佈,然後如果繼續進展,斑塊就慢慢在管壁上向內突入,引起動脈內徑不同程度的狹窄;再然後,如果有誘發因素,動脈斑塊的某個部分破裂,就會像火山噴發一樣,誘發一系列的變化,形成血栓或整個血管被血栓堵塞。這個過程所用的時間因人因病而異,通常,一個人頸動脈的粥樣硬化斑塊大約從青春期(15歲左右)就開始隱隱發育,至40歲左右變得明顯,而到60歲左右,查遍頸動脈沒有發現一枚動脈硬化斑塊的人就屈指可數了。
為甚麼會發生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
高血壓是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發展的重要因子。高血壓致使血液衝擊血管內膜,導致管壁增厚、管腔變細。管壁內膜受損後容易使膽固醇、脂質沉積,加重動脈粥樣斑塊的形成。因此,高血壓是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子。頸部的血管壁上有斑塊形成,在頸動脈分叉處側壁及彎曲處的內側壁和頸動脈竇部,這些部位的血液受血管角度的影響形成湍流等非層流狀態,從而易使內膜受損,有利於脂質沉積和血小板聚集,形成粥樣病變。
其次容易誘發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的因子包括:年齡增長、吸菸、血脂異常,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升高、血糖異常升高、缺乏鍛鍊、身體內經常有炎症、同型半胱氨酸升高、飲食不健康等。這些因素會使動脈硬化斑塊加速發展或提前出現,也會更多地使動脈粥樣硬化的斑塊發生“火山噴發”,誘發腦血管疾病,因此,良好控制這些因素反過來就可以治療和延緩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和發展。
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很危險嗎?
四十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在體檢報告中或多或少會出現“頸動脈斑塊形成”的字眼。如何看待這種檢查結果?我們告誡:不必談斑變色,應科學對待。首先,應該注意這個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是否突出於血管壁,如果沒有,那麼就可相當放心,因為前文述及,這是動脈硬化斑塊形成的早期。如果突出於血管壁,那麼超聲科的醫師通常會報告斑塊處的血流頻譜變化,它可反映血管管腔是否發生了狹窄,如果提示有管腔狹窄情況,醫生則需要進一步進行其他形式的檢查如CTA或DSA,以明確這個病變的具體情況。當然,這個判斷應該由您的醫師去考量。
關於“低迴聲” “強回聲”和“混合回聲”
注意,這幾個詞語是超聲探測儀上的術語,不能簡單翻譯成低迴聲就是不穩定斑塊,強回聲就是穩定斑塊,而混合回聲就是半穩定斑塊!研究表明,回聲的高低強弱與動脈硬化斑塊的穩定性之間不存在一一對應的規律。因此,如果您看到低迴聲斑塊的報告,不必步步驚心;而看到強回聲斑塊就處處淡定。斑塊的穩定與否的決定因素非常多,有一些指標如高敏C反應蛋白(HS-CRP)、血清脂蛋白相關磷脂酶A2等指標可部分反映動脈硬化斑塊的穩定性。另外,高場強的頸動脈MRI等檢查手段也在研究當中。但必須釐清的是,通過超聲波回聲的高低強弱簡單地判斷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穩定與否,或者進一步判斷病情危險與否,是粗暴的。這樣太任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