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肝是指由於各種原因引起的肝細胞內脂肪堆積過多的病變。正常肝內脂肪佔肝重的3%-4%,如果脂肪含量超過肝重的5%即為脂肪肝,嚴重者脂肪量可達 40%-50%,脂肪肝的脂類主要是甘油三酯。脂肪肝一般可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急性脂肪肝類似於急性、亞急性病毒性肝炎,比較少見,臨床症狀表現為疲勞、噁心、嘔吐和不同程度的黃疸,並可短期內發生肝昏迷和腎衰,嚴重者可在數小時死於併發症,如果及時治療,病情可在短期內迅速好轉。
慢性脂肪肝較為常見,起病緩慢、隱匿,病程漫長。早期沒有明顯的臨床症狀,一般是在做B超時偶然發現,部分病人可出現食慾減退、噁心、乏力、肝區疼痛、腹脹,以及右上腹脹滿和壓迫感。由於這些症狀沒有特異性,與一般的慢性胃炎、膽囊炎相似,因而往往容易被誤診誤治。
脂肪肝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脂類代謝障礙,使肝細胞中脂肪含量異常增加的一種疾病,肝臟在正常情況下總脂肪量不超過肝重的5%,而脂肪肝的患者總脂肪量可高達肝重的40-50%,肝病患者治療過程中或愈後食物攝入過多,活動減少,極易引起脂肪肝,可導致肝功能反
復異常,不易恢復,甚至形成肝硬化,預後不良
脂肪肝是指脂肪在肝內的過度蓄積。一旦患了脂肪肝,應如何處置呢?
首先,找出病因,有的放矢採取措施。如長期大量飲酒者應戒酒。營養過剩、肥胖者應嚴格控制飲食,使體能恢復正常。有脂肪肝的糖尿病人應積極有效地控制血糖。營養不良性脂肪肝患者應適當增加營養,特別是蛋白質和維生素的攝入。總之,去除病因才有利於治癒脂肪肝。
其次,調整飲食結構,提倡高蛋白質、高維生素、低糖、低脂肪飲食。不吃或少吃動物性脂肪、甜食(包括含糖飲料)。多吃青菜、水果和富含纖維素的食物,以及高蛋白質的瘦肉、河魚、豆製品等,不吃零食,睡前不加餐。
還有,適當增加運動,促進體內脂肪消耗。每天跑步,每小時至少6公里才能達到減肥效果。仰臥起坐或健身器械鍛鍊都是很有益的。
最後,藥物輔助治療,脂肪肝並不可怕,早期發現積極治療,一般都能痊癒,且不留後遺症。值得指出的是,脂肪肝的預防工作應從兒童做起,尤其是獨生子女,想吃甚麼就給甚麼,活動又少,一旦變成“小胖墩”,恐已有脂肪肝了。
脂肪肝患者慎服降脂藥
並非所有脂肪肝患者的血脂都高。脂肪肝一般分為兩大類,一類是酒精性脂肪肝,這類患者中只有少部分人可能出現血脂增高。另一類是非酒精性脂肪肝,其原因比較複雜,包括肥胖、糖尿病、高血脂、藥物及遺傳因素等,還有40%左右原因不明的脂肪肝。也就是說,即使在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中,也只有一部分人的血脂升高。顯而易見,血脂不高的脂肪肝患者服用降血脂藥,對治療脂肪肝沒有任何意義。
脂肪肝患者即使伴有高血脂症,也不要貿然使用降血脂藥。這是因為,多數降血脂藥可促使血液中的脂質集中到肝臟進行代謝,患了脂肪肝的肝臟原本就存在脂肪代謝障礙,對從血中突然來到的脂質更加難於處理,只能將其再度堆積在肝臟內,這無疑會加重脂肪肝。另外,醫生們還觀察到,長期濫用降血脂藥者可發生門靜脈炎、門靜脈周圍纖維化,甚至可促進脂肪肝向肝硬化發展。
伴有或不伴有高血脂的酒精性脂肪肝,治療的最佳選擇理應是戒酒,多數無須服用降血脂藥。肥胖症引起的脂肪肝及糖尿病性脂肪肝伴有高血脂時,如無冠心病存在,主要應以控制飲食、增加運動量和治療原發病為主。單純性脂肪肝患者,只要認真做到戒酒(包括啤酒)、限制體重和改變不良生活方式,不用任何藥物即可恢復正常。
非均勻脂肪肝是脂肪肝的常見形式之一,多侷限於一葉或數葉,呈扇形或不規則形,病灶常延及肝臟表面;少數可呈球形或結節狀,影像檢查易與實質腫瘤相混淆,為影像學鑑別的難點。本文針對非均勻脂肪肝的影像學特點做一介紹。
1 超聲診斷
B 超可檢出脂肪含量達30%以上的脂肪肝。對脂肪含量達50%以上者,超聲診斷的敏感性可達90%。近來國內外有學者研究,把回聲數據進行量化, 可對脂肪變性程度甚至病灶性質進行準確判斷。B超對脂肪肝的敏感性和準確度低於CT,但簡便易行,無放射性,目前仍為脂肪肝的常用診斷方法,並廣泛用於流行病學調查。
非均勻脂肪肝多侷限於一葉、數葉呈不規則分佈,少數呈球形。脂肪浸潤與非浸潤區混雜相間。B超聲像改變主要為透聲性下降,近探頭區回聲增強,遠端衰減。
1.1 局灶浸潤型:呈局部高回聲或相對高回聲區,邊緣清楚,但不規則,似血管瘤。有時高回聲佔肝的一段或一葉。
1.2 瀰漫性非均勻型:脂肪浸潤佔肝實質的大部分,呈高回聲,不均勻,邊緣不規整,其間夾雜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肝組織,呈島狀相對低迴聲區(肝島)。如未重視周圍肝臟回聲的增強,易將肝島誤為“病灶”。
局灶脂肪肝和脂肪肝中的肝島均須與佔位病變鑑別,前二者無佔位效應,血管通行正常,對周圍結構無推移擠壓現象。間歇二次諧波成像聲學造影對局灶病變與腫瘤的鑑別較有價值,造影后,原發性肝癌和肝轉移瘤組織回聲增強,腫瘤內的異常增生血管清楚顯示,呈“蜘蛛網”狀。鑑別困難時,可考慮CT或核素掃描等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