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澳大利亞的Kelly和加拿大的Thomson等同時從患腸炎的病犬糞便中分離獲得的犬細小病毒(Canineparvovirus,CPV)。其後,美國、英國、德國、法國、意大利、俄羅斯和日本等國也相繼發現了該病毒。血清學調查顯示,CPV陽性血清在歐洲最早可以追溯到1974-1976年;在美國、加拿大、日本和澳大利亞可以追溯到1978年。為了區別於1967年由 Binn等[人從健康犬糞便中分離到的犬極細小病毒(Minutevirusofcanine,MVC)(習慣也上被叫做CPV-1)而將後來發現的病毒命名為犬細小病毒2型(CPV-2)。CPV-2與CPV-1在致病性及抗原性上具有顯著的差異。臨診上,CPV-2有兩個表現類型:腸炎型和心肌炎型,也有報道一隻犬兼有兩種症狀。腸炎型主要表現為先嘔吐,後急性出血性腸炎、白細胞顯著減少,但目前臨床上有相當大比例患犬白細胞表現正常或升高;心肌炎型主要見於8周齡以下的幼犬,常突然發病,數小時內死亡。試驗證明,CPV-1可以導致小於4周齡的幼犬發病並可以致其死亡,也可以引起母犬的繁殖障礙。
在我國,梁士哲等於1982年首次報道了類似犬細小病毒感染性腸炎。次年,徐漢坤等正式報道了該病的流行。近年來,隨著我國工作犬(軍犬、警犬、導盲犬等)、實驗用犬和寵物犬飼養量的大幅增加,犬細小病毒感染日趨嚴重,給養業犬帶來了重大的經濟損失,成為危害養犬業重大疫病之一。因此,對本病的研究也隨之增多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