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土高原在800萬年前曾是一片湖泊,經過千萬年的風沙堆積,湖水乾枯,黃土漸漸的累積成了高原。[3] 黃土顆粒細,土質鬆軟,含有豐富的礦物質養分,利於耕種,盆地和河谷農墾歷史悠久,是中國古代文化的搖籃。但由於缺乏植被保護,加以夏雨集中,且多暴雨,在長期流水侵蝕下地面被分割得非常破碎,形成溝壑交錯其間的塬、墚、峁、川。氣候較為乾旱,降水集中,植被稀疏,平坦耕地不到10%,絕大部分耕地分佈在10°∼45°的斜坡上。地塊狹小分散,不利於水利化和機械化。水
土流失嚴重。黃河每年經陝縣下洩的泥沙約16億噸,其中90%來自黃土高原,隨泥沙流失的氮、磷、鉀養分約3000餘萬噸,這也是導致黃河下游泥沙堆積,形成地上河的原因之一。綜合治理黃土高原是中國改造自然工程中的重點項目之一,治理方針是以水土保持為中心,改土與治水相結合,治坡與治溝相結合,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相結合,實行農林牧綜合發展,這種治理措施已取得了重大成績。
黃土高原礦產豐富,煤、石油、鋁土儲量巨大,是中國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黃土高原位於大陸腹地,氣候較乾旱,降水不多且集中,蒸發強烈,水源短缺。涇陽、富平、蒲城一帶畝均不足100立方米。由於季風氣候的影響,降水的年變率大,年內分配不均。因此,地表徑流的年際變化大,年徑流變差係數cv值在0.4以上,徑流的年內分配集中,汛期(7~10月)徑流量佔年徑流量的60~70%以上,甚至集中於幾場大暴雨中,形成豐水年雨澇洪災,少水年乾旱缺水。黃土丘陵溝壑區輸沙模數達20000~30000噸/年·平方公里,
窟野河下游最大年輸沙模數在40000噸/平方千米以上,最大含沙量高達1700千克/立方米。黃土高原地表水的天然水質良好,大部分地區屬重碳酸鹽水,礦化度低,適宜於工農業用水及人畜飲用水。唯在定邊西北部、蘆河及大理河上游、洛河上游等地有小範圍的氯化物水及硫酸鹽水,礦化度大,不宜於灌溉飲用。黃土高原地下水主要分佈在高原北部邊緣的風沙灘地區,地下水資源量為11.76億立方米,可開採量6.43億立方米。在廣大的黃土區及丘陵山區地下水非常貧乏。黃土高原的地區屬溫帶季風氣候區的邊緣,大陸性和季風不穩定性更加突出,全年總雨量少,65%的雨水集中在夏季,降水的強度大,往往一次暴雨量就佔全年雨量的30%,甚至更多,是造成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之一。高原日照充足,高原從西北向東南,年均溫度在8至14℃,無霜期為120至200天,屬暖溫帶。黃土高原的水系是以黃河為骨幹,發源於黃土高原的河流約有200條(參看小流域),為黃河中游主要集水區域。較大的河流有渭河、汾河、洮河、祖厲河、清水河、北洛河、黃甫川、窟野河、無定河等,那裡的河流水量不豐,年徑流量只有185億立方米(黃河干流除外),河流受汛期影響較嚴重,洪峰急漲急落,汛期水量佔全年水量的7%以上,高原淺層地下水貧乏,大部分地區地下水的埋藏很深,多在60~70米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