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上肝炎可分為甲、乙、丙、丁、戊、己、庚七種類型,其中乙肝是流行最廣泛、危害最嚴重的一種傳染肝炎。乙型病毒性肝炎(簡稱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簡稱乙肝病毒)引起的肝臟炎性損害,本病遍及全球,臨床表現為乏力、食慾減退、噁心、嘔吐、厭油、腹瀉及腹脹,部分病例有發熱、黃疸,約有半數患者起病隱匿,在檢查中發現。乙肝病毒感染人體後,廣泛存在於血液、唾液、陰道 肝炎
分泌物、乳汁、精液等處,主要通過血液、性接觸、密切接觸等傳播,所以乙肝發病具有家族性。 但並不是每個感染病毒的人都會成為乙肝患者,這與患者感染的病毒數量、毒力和感染方式等因素密切相關,每個人的身體素質、免疫反應狀態,也在乙肝病情和病程的轉歸上起著重要作用。所以患者感染乙肝病毒後可能出現下面結果:不發病且產生保護性乙肝表面抗體、長期慢性無症狀帶毒者、輕度慢性肝炎、重型肝炎。
甲肝病毒的定義: 甲肝病毒是一種微小的核糖核酸病毒,為腸道病毒72型,呈球形,病毒顆粒無囊膜,系對稱的20面體,直徑約27-32納米,含單股正鏈核糖核酸基因組,長度為9487個核苷酸,僅有1個血清型。甲肝病毒含有3個主要的結構性多肽,分子量從32736-21824原子質量單位,後來證實尚有第四個多肽,約24800原子質量單位。這些多肽形成緊密的蛋白質衣殼,並含有甲肝病毒的核糖核酸,此核糖核酸具有傳染性。甲肝病毒在電鏡下可見空心和實必兩種顆粒,在免疫學上二者無區別。氯化銫中主峰密度1.33克/毫升,沉降係數為156-160S。 由於甲肝病毒的體外培養不產生細胞病變而且人體感染甲肝病毒,肝細胞的病理損害與病毒抗體幾乎同時出現,並伴有排毒量減少,因此認為肝臟損害主要由於免疫病理作用,而不是甲肝病毒直接的細胞病理作用。 甲肝病毒可感染狨猴和猩猩,恆河猴和紅面猴也可受染。福爾馬林、氯、紫外線及加熱煮沸,均可使其滅活。
丙型肝炎是由丙肝病毒(HCV)所引起,是通過輸血或血製品、血透析、單採血漿還輸血球、腎移植、靜脈注射毒品、性傳播、母嬰傳播等傳染引起的。
丙型肝炎臨床表現與乙型肝炎相似,但它對人類健康的威脅不亞於乙型肝炎。丙肝分佈較廣,更容易演變為慢性、肝硬化和肝癌。
丁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丁型肝炎病毒與乙型肝炎病毒等嗜肝DNA病毒共同引起的傳染病。主要通過輸血和血製品傳播,與乙型肝炎的傳播方式相似。HDV與HBV重疊感染後,可促使肝損害加重,並易發展為慢性活動性肝炎、肝硬化和重型肝炎。
戊型肝炎病毒(HEV)為單股正鏈RNA病毒,現認為屬杯狀病毒屬。應用免疫電鏡(IEM)技術觀察到 戊型病毒性肝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