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味】味苦;性寒
【功能主治】清熱利溼;活血通絡;解毒消腫。主肺熱咳嗽;痢疾;水腫;黃疽;小兒消化不良;風溼疼痛;經閉;帶下;跌打損傷;痔瘡出血;無名腫毒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洗。
【各家論述】
1.《分類草藥性》:葉,包瘡毒。
2.《天寶本草》:治紅白痢症。
3.《貴州民間方藥集》:可去風溼麻木,治筋骨疼痛,活血生血,消腫去毒,利尿解熱,民間用力跌打損傷止痛藥。
4.《四川中藥志》:利小便,消溼熱黃腫,通月閉,止白帶;治痔瘡出血及牙齦腫痛。
5.《湖南藥物志》:清肺,解毒,利尿消腫。治水腫,腹水。
6.《貴州草藥》:清熱散毒,祛風除溼,止咳。治地瓜瘡(多生於耳朵周圍,形似地瓜果)。
7.《廣西中草藥》:健脾利溼,清肺止咳。治小兒消化不良,溼熱黃疸,風熱咳嗽,風溼骨痛。
8.《雲南中草藥》:收斂止痢。治痢疾,腹痛,瘰癧,毒蛇咬傷,骨折。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