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流口水,書面語稱為流涎,大多屬正常生理現象。
唾液分泌的調節一是靠口腔內局部刺激;二是靠神經中樞的反射。剛出生的新生兒,由於中樞神經系統和唾液腺的功能尚未發育成熟,因此唾液很少。至3月時唾液分泌漸增,而個別嬰兒分泌能力較強,會流口水。至6至7個月時,嬰兒乳牙萌出,刺激三叉神經也會增加口水分泌,加上小兒口腔容量小,不會吞嚥、調節口腔內的口水,於是積儲後會自然流出。唾液分泌也受神經支配,幼兒也可因腦發育尚未完善,對唾液分泌的抑制能力及吞嚥功能稍差,致使常流口水。1歲後隨著腦發育的健全,流涎便較少發生。到小兒2-3歲時,吞嚥功能及中樞神經進一步完善,就不流口水了。如果孩子長大了還流口水,則可能是病理性流涎而非生理性的了。這可能是神經或內分泌方面發育不好,或口腔內有炎症以及消化不良等原因引起的,必須進行診治。例如:口腔粘膜發炎時,刺激唾液腺分泌,口水也會增多,有的還帶有黃色或淡紅色粘液,有臭味,這時應到口腔科診治;孩子患感冒、傷風,呼吸不暢時,常用口呼吸,也會導致流口水。還有個別孩子,因大腦智力發育不全或有內分泌系統病變,也可表現為流口水,這時應到兒科就診。嬰兒出生6個月以後,可將小粒冰糖放入口內,使其逐漸養成吞嚥唾液的習慣。合理餵養,多食新鮮蔬菜水果,增強抗病能力。改變用力親吻和手捏小兒頰部的不良慣。對於流涎的孩子,特別要注意個人衛生:應該用乾淨柔軟的手帕或紙巾擦掉口水。衣領、衣襟要勤換、勤洗。保護下頦、前胸皮膚,可墊乾淨沙布或用圍嘴等。如果唇周、下頜及頸部皮膚已呈潮紅,糜爛甚至脫皮者,應常用溫水洗淨局部,再塗上少許軟膏或油劑。
睡覺流口水很常見,一般正常的人們睡眠時仍有少量口水不停地分泌出來以滑潤口腔黏膜以保護牙齒。在特殊情況下,如夢到美味食物,會刺激口水分泌,口水分泌量增多,便會導致流口水;睡姿不當有時也會引發流口水的現象;或者是有牙齦炎,齲齒,睡覺前飲食酸甜食物,飲酒,都會有這個現象,需要進一步尋找原因進行治療。
這個問題要從小兒口腔特點說起。小兒的口腔是隨著生長髮育而變化的。新生兒的口腔內沒有牙齒,舌短而寬,兩頰部有厚的脂肪層,面部肌肉發育良好,頜骨的粘膜增厚凸起。這些都是有利於吃奶時捉住奶頭和協調吸吮動作的。嬰兒由於牙齒未萌出,牙槽突尚未發育,顎部和口底比較淺。6―7個月時小兒唾液量分泌逐漸增加,而這時期小兒吞嚥反射不靈敏,口腔分泌唾液既沒牙槽突的阻擋又不會把它嚥下。所以,此時小兒常出現流口水的現象,這時期流口水是一種生理性流涎,無需治療。隨著生長髮育,牙齒的萌出,牙槽突逐漸形成顎部慢慢增高,口底漸漸加深,以及有吞嚥動作的訓練,流口水現象會好轉。 值得父母注意的是,有些嬰兒流涎是病理性的,預示嬰兒患了某些疾病。如小兒流涎較多且伴有口角破潰發炎的,則屬口角炎引起的流涎症;若伴有口腔粘膜充血或潰爛,拒食煩躁等,則稱口腔炎所致的流涎症;若伴有一側或雙側面部肌肉萎縮、咀嚼無力,這是由於消化不良、腸道蛔蟲症所致的流涎症;若伴有智力發育不全、痴呆,這是腦神經系統發育不全所致。以上病理性流涎症需到醫院檢查治療,一般來說原發病因消除了,小兒流涎症也會好轉或痊癒。 由於唾液中含有消化酶和其他物質,因此,對皮膚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常流口水的孩子,由於唾液經常浸泡下巴等部位的皮膚,也會引起局部皮膚髮紅,甚至糜爛、脫皮。所以,局部護理是非常重要的:平時可用柔軟質松敷料墊在頸部以接納吸收流出的口水,並經常更換; 經常用溫水清洗面部、下頜部及頸部,寒冷季節可塗油脂類護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