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再生障礙性貧血,簡稱再障,是指由於各種原因導致的造血幹細胞數量減少或功能障礙而引起的貧血,主要臨床表現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進行性貧血、出血、感染和全血細胞減少。流行病學資料顯示,再生障礙性貧血在歐洲和美國的發病率低於亞洲,總體而言,亞洲的發病率高於歐洲和美國。
步驟/方法:
1.藥物和化學品是再生障礙性貧血最常見的原因,包括氯黴素、磺胺類藥物、抗腫瘤藥物、抗癲癇藥物、保泰松、苯巴比妥、阿司匹林等藥物,其中以氯黴素最為常見。氯黴素、磺胺類藥物、抗hyroids(如tabazol、methylphenidate)和殺蟲劑引起的反響與劑量和治療時間的關係不大,而與個人敏感性有關。
2.電離輻射、核輻射和輻射(如X射線和其他射線)可影響DNA複製,抑制細胞有絲分裂,干擾骨髓細胞的生成,並減少造血細胞。肝炎病毒、微小病毒、帶狀皰疹病毒都會引起再發,尤其是肝炎病毒與再發有明顯的關係,主要是丙型肝炎,其次是乙型肝炎。
3.臨床資料顯示,部分再障性貧血患者用免疫抑制劑治療效果較好,提示再障性貧血可能與遺傳因素有關;各種未經治療的貧血、慢性腎功能衰竭、甲狀腺功能減退、系統性紅斑狼瘡、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等最終也會發展為再障性貧血。
注意事項:
發現有再生障礙性貧血後,應詢問患者的生活和工作環境,是否接觸過有害物質,近期是否服用過旨在引起再生障礙性貧血的藥物,如氯黴素、磺胺類藥物、吲哚美辛、阿司匹林等;近期是否患有病毒性疾病,如呼吸道感染和各種肝炎。對於育齡婦女,還需要了解懷孕和分娩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