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卒中又稱為中風,中國每年約有150萬-200萬新發腦卒中病例,校正年齡後的每年腦卒中發病率約為116-219/10萬人口,每年腦卒中死亡率約為58-142/10萬人口。目前我國現存腦血管病患者700餘萬人,腦卒中後約一半的倖存者留有明顯的功能殘疾,很多都需要在醫院、養老院等醫療機構度過餘生。上面這些冷冰冰的數字似乎有些遙遠,但腦血管病已經是中國人第一大死因,超過了可怕的癌症、心梗,足可見其流行程度。很多人聞癌色變,體檢時一聽到和瘤、癌、佔位性病變、腫塊、腫物、XX腫、甚至英文簡寫CA有關的詞彙,就心驚肉跳,坐臥不寧,一定要弄明白到底是良性的還是惡性的。可是對於腦卒中這個巨大的威脅卻缺乏必要的警惕。
一般人群對於腦卒中的預防,急性期的及時識別、送診,對病情及治療的瞭解,在我國還有著巨大的提升空間。卒中分為缺血性和出血性,前者約佔總數的60-80%,剩下的為出血性腦卒中。前者常又被稱為腦梗死、腦梗塞、腦血栓、腦栓塞、“腦血管堵了”等,後者又常稱為腦出血、腦溢血等等。目前的技術手段下,對於缺血性腦卒中的治療、預防相對更為有效,而缺血性腦卒中又最為常見。就先介紹急性缺血性性卒中急性期的識別與治療。
為甚麼我要以這個話題作為我的科普系列的第一篇文章呢?因為我常常處在急診工作的一線,見到過大量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患者,因為種種原因,到達醫院時已經遠遠超過了接受最有效治療的時間窗,簡單說,就是來的太晚了,本來有可能預後再好一些,只是晚了幾個小時,就喪失了一次改變命運的機會,這是最讓人惋惜的。
為甚麼幾個小時的差別,就讓人如此地惋惜呢?因為我們的腦組織非常嬌氣,完全中斷血液供應後,幾分鐘就出現細胞壞死。但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時沒這麼簡單,由於人腦是由一套複雜的網狀管道系統供應血液,這些管道雖然互相溝通,可也有各自的勢力範圍。當一根主要血管因為血栓形成或者栓塞(這兩個詞有一引起差別,但都是血管被堵住了,差別以後再說,對於今天的話題,影響不大),它供應的腦組織會立即處於飢餓狀態。但由於這個複雜網絡的存在,有一些其他血管的支援,它供應的腦組織並不會一下子完全壞死,隨著這些細胞飢餓時間的延長,它們會一批批的死去。因此,我們的主要任務就是在大批腦細胞死掉之前,趕緊把閉塞的血管開通,讓它們重新得到血液的供血。老外總是在強調一句話:time is brain,時間就是大腦。這絕對是爭分奪秒的事情。有可能發病2個小時後到醫院,趕緊用藥,能挽救80%的細胞,這次腦卒中完全不留後遺症,但5個小時後到醫院,無論怎麼用高科技,頂多能挽救20%的腦細胞就不錯了,會留下明顯後遺症,而且這時候開通血管,由於腦組織裡面的血管也已經破爛不堪,即使有血流恢復,就會像長江大堤壞了缺口一樣,湧到血管外,造成繼發的腦出血,結局更為可怕。
通過上面的介紹,第一腦血管病特別是急性缺血性腦卒中很常見,很可怕。其次,能否採取有效的治療手段,和到醫院的時間密切相關,一定是越早越好。那我們是不是要人人自危呢?當然不必,醫學發展這麼多年,有很多方法瞭解哪些人容易得腦血管病,他們才是我們需要重點盯防的對象。
瞭解哪些人容易得腦血管病,才會有針對性的警惕。普及這方面的知識。一方面高危人群自己可以學習相關知識,平時預防,萬一發病了及時、果斷採取正確的措施,另一方面,高危人群的家屬、朋友、同事也具備相關的知識,一方面督促預防,另一方面,在周圍人發病時,能及時採取正確的措施,使患者有最好的預後。研究表明,患者得腦血管病後,大多數是由家屬、朋友、同事送來醫院的,因此對於高危人群和他周圍的人普及相關知識都很重要。
首先我們瞭解一些重要的危險因素,危險因素就意味著具備這些因素的人得腦血管病的風險高。第一個需要重視的就是年齡,年齡越大,腦卒中的風險越高,55歲以後,每過10年,卒中的危險性增加1倍,如果再伴有家族史和後面的一些因素,就更值得警惕了。其他的一些大家已經耳熟能詳了:高血壓病、糖尿病、高脂血症,這裡需要強調的還有吸菸、房顫、冠心病、心衰、頸動脈和外周動脈病變、缺乏體力活動、肥胖、飲食中缺乏蔬菜、水果等。簡單講,具備這些條件越多,得腦血管病的風險越高。
誰的周圍沒有老年人呢?考慮到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善,上述危險因素是非常廣泛的。因此,幾乎對於我們每一個人,瞭解一些腦卒中的知識都是必要的。
首先要及時識別,只有及時識別腦卒中,才有可能進行後面的步驟。這裡推薦辛辛那提大學建立的FAST,最為簡單易記。face,看患者有無面部不對稱,俗稱口角歪斜、口眼歪斜、嘴歪了。。。。,arm,患者有無上肢力弱,是否可以雙上肢平舉,speech,患者是否可以流利、清晰的說話,有無語言功能障礙。在院前急救的情況下,新出現上述一種情況,有72%的可能為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若三種情況同時出現,有85%的可能為急性缺血性腦卒中。
由於腦卒中是急症,一方面,來診的延遲會錯失獲得更好治療的寶貴機會。另一方面,約1/3的患者會在起病的最初幾天內出現病情的加重,雖然對於這些加重的患者,並不是都能通過治療有效的好轉,但至少在醫院內會比在家增加好轉的機會。因此,我們要關注高危人群,在他們出現腦卒中相關症狀時,要儘快送到合適的醫院接受治療。
說了半天要及時發現,來到醫院,那到了醫院,會發生甚麼事情呢?首先,醫生會根據患者的發病過程,既往病史(評估危險因素和相關的一些病史、過敏史等等),檢查患者神經系統、心臟等的功能(通過自己的五官和聽診器、叩診錘等工具),結合自己的知識和經驗,判斷是否為新發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如果懷疑,立即去抽血化驗一些必需的項目,如凝血功能、幾類血細胞的情況、心臟情況等等,立即去做頭CT,條件好的話有可能做MRI(核磁共振),通過影像學直觀的判斷患者腦子裡到底發生了甚麼。通過上述流程,如果診斷是急性缺血性腦卒中,可以在4.5到6個小時內給予溶栓治療(多數是通過靜脈,也有醫院具備經動脈的條件,前者和輸液差不多,後者需要進導管室,在X線下,通過導管進入體內,直接用藥物甚至器械開通閉塞血管),儘快恢復缺血腦組織的血液供應。當然這些恢復血液灌注的方法一不是百分之百有效,二也伴隨著一定的風險。溶栓的藥物,歐美一般是重組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物(愛通立,rtPA),國內除了rtPA(每個人約需要花費五千至一萬人民幣),尿激酶(幾百元人民幣)也是可以用的。從人群的角度講,不溶栓的患者100個人裡面,可能三十個左右可以完全恢復正常,溶栓的患者100個人裡面,可能四十個左右可以完全恢復正常。也就是說,給患者增加1/3完全恢復的機會。但是,有可能增加腦出血的風險,雖然非常少,但也是有可能發生的。不過腦出血的風險和溶栓治療可能的獲益相比,還是獲益更為顯著。因此,各國的行業指南均將溶栓推薦為急性期最佳治療。但由於腦組織的脆弱,和溶栓的出血併發症,為了確保治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專家們給溶栓治療規定了許多禁忌症,一定要在治療前仔細核對。
溶栓治療僅僅是增加患者好轉的機會,因此,即使溶栓也可能會有1/6至5/1的患者在卒中後不久死亡,仍然會有1/3多的患者遺留明顯的功能殘疾,因此,當患者接受治療,如果療效不好,甚至病情惡化、死亡時,也不要一味的怪罪醫生,畢竟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我們的醫學還是有限的,即使是把全國最好的藥物和設備都用上,人得了病還是會致殘、死亡。現在國內有的醫院不太敢應用溶栓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和國內的醫療環境有一定關係。試想,在當前醫鬧頻出的環境下,萬一溶栓後,患者病情加重甚至死亡,特別是出現腦出血的併發症時,家屬把病情加重、死亡歸罪於醫生,醫生要面臨多麼大的壓力,甚至人身安全都有可能受到威脅。這種情況下,求穩就成為一種常見的心態,寧肯少做這種風險稍高的治療,不要因治療而出事。其結果就是很多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患者不能及時得到最有效的治療,錯失良機,遺留功能殘疾甚至死亡。醫務人員和患者、家屬的目標是一致的,大家互相理解,積極合作,患者才會得到更好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