螻蛄屬直翅目螻蛄科,又名拉拉蛄、土狗子等。我國常見的是華北螻蛄和非洲螻蛄兩種,另外還有臺灣螻蛄和普通螻蛄。螻蛄是一種雜食性害蟲,在春季危害作物種子,咬食幼果、嫩莖,造成缺苗斷壟。根莖被害部成亂麻狀。
一、發生規律:螻蛄生活史比較長,華北螻蛄在河南需3年完成一代,非洲螻蛄需2年。均以成、若蟲在50~70釐米深的土中越冬,翌春活動為害。5~7月份成蟲交尾產卵。卵集中產於地下10~40釐米的卵室內。成蟲產卵期30~120天,每一頭雌蟲一生可產卵100~300粒,最多可產500餘粒。卵期15~25天。 螻蛄的活動受氣溫的影響呈現季節性變化,11~12月份為冬季休眠階段,3~4月為春季甦醒階段,4月中旬~6月中旬我出窩遷移為害猖獗階段,6月下旬~8月下旬為越夏產卵階段,9月上旬~11月上旬 是秋季再為害高峰。 土壤溼度對螻蛄的活動也有影響,土壤乾旱活動就差,一般10~20釐米表土溼度在18~27%時活動最盛。 螻蛄具有趨光性,對黑光燈或電燈趨性最強,對生馬糞也有趨性,對香甜味也很喜愛。這些習性為防治提供了依據。
二、防治方法:
1、毒餌誘殺:把100公斤麥麩或磨碎的豆餅炒香後,用90%敵百蟲晶體1公斤,加水30公斤,拌勻,稍悶片刻即成毒餌。按每畝用毒餌2~3公斤施於地表,如先澆灌後撒毒餌,效果更好,也可兼治其它地下害蟲。
2、藥劑處理土壤:在螻蛄及其它地下害蟲發生量大的田塊或年份,畝用40%辛硫磷或甲基異柳磷乳油200~250克,結合澆水,施入土中,防效良好。
3、燈光誘殺:利用黑光燈、電燈或堆火,在天氣悶熱或將要下雨的夜晚設置,以晚上8~10時誘殺效果最好。
春秋季深耕細耙,加之跟犁拾蟲,不僅直接殺死螻蛄,且破壞其洞穴,消滅卵及低齡幼蟲。不施用未腐熟的有機肥,減少對螻蛄的引誘,以免集中為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