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內痔的發展和變化分為4期。
Ⅰ期:便血或滴或射,便後多自行停止,痔體不脫出,鏡檢示齒狀線上黏膜隆起多在右前位,直徑超過一個方位,黏膜表面色淡紅呈草莓狀,為血管腫型。
Ⅱ期:便血色鮮紅,排便時伴有痔體脫出,內痔的表現為便後自行還位,鏡檢示齒狀線上黏膜隆起常在右前,右後或左位(母痔)表面黏膜有紆曲的靜脈團,為靜脈瘤型。
Ⅲ期:便後或久立久行、咳嗽、勞動用力、負重遠行增加腹壓時痔體脫出、不能白行還位,需休息或手推才能還位。脫出黏膜表面暗紅色、肥厚,便血減少,為纖維腫型。
Ⅳ期:痔體增大,持續脫出或還位後仍易脫出或便血。
1.嵌頓性內痔 痔體大,脫出不能自回,激起括約肌痙攣而嵌頓。靜脈迴流受阻,動脈血壓力大,仍繼續進入內痔,使充血腫脹,肛緣水腫,最終血行停滯凝固而致血栓形成,內痔的症狀為疼痛加劇,脫出痔體發硬,觸痛敏感,肛緣水腫加重。還位困難,可用高野簡易復位法全部還位後,肛外無痔塊殘留。
2.絞窄性內痔 嵌頓時間過久,血行停滯及血栓形成,由於缺血痔體表面發黑壞死,滲出較多,最後痔體全部壞死,但肛緣水腫未壞死。1915年Lockhart- Mummery和Joshi報道:內痔血栓向上延伸,導致直腸壁壞死,引起盆腔嚴重的膿毒症。壞死後感染多在局部,引起裡急後重。此時強行還位,感染易擴散,引起直腸黏膜下肛周或坐骨直腸間隙膿腫,甚至脫落的帶菌栓子沿靜脈上行,發生門脈菌血症或膿毒血癥,尚可形成肝膿腫。1934年Lockhart- Mummery、1948年Gabriel分別報道了絞窄痔併發致死性門脈敗血症。儘管少見,但應重視。
3.內痔發炎 平時內痔症狀較輕,但內痔細胞變性和水腫組織免疫力降低,常因便秘、過勞、刺激和摩擦而感染,腫痛灼熱,內痔的表現有搏動感及異物填塞感,因幹便壓迫表面糜爛出血,常有裡急後重感,持續1周,治療得法,腫脹漸消,疼痛減輕,痔塊變軟縮小而緩解。也稱痔發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