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腹瀉,是指排便次數明顯超過平日習慣的頻率,且糞質稀薄,每日的排糞量超過200克,或者是含有未消化食物或是膿血。慢性腹瀉指病程在兩個月以上的腹瀉或間歇期在2~4周內的複發性腹瀉。病因較為複雜,病程遷延。慢性腹瀉的常見病因有以下幾種:全身性疾病、肝、膽、胰腺疾病、胃腸道疾病等。一般腹瀉的常見症狀為大便次數增多,便稀、不成形、黏液、膿血等等。
步驟/方法:
1、 在臨床表現上,慢性腹瀉有以下幾種症狀:大便次數增多,便稀或者是不成形,有時會伴有黏液、膿血。小腸病變引起的腹瀉特點是腹部不適,大多位於臍周,並且在餐後或者是便前加劇,無裡急後重,大便量多,色淺等。
2、 結腸病引起的腹瀉的特點是腹部不適,位於腹部兩側或者是下腹,常常在便後緩解或者減輕,排便次數多且急,糞便量少,常常含有血以及黏液;而直腸病變引起的腹瀉常伴有裡急後重。
3、 因為導致腹瀉的病因不同,故伴隨的症狀各有所不同,比如發熱、消瘦、腹部包塊等等。糖尿病引起的腹瀉與胃腸道植物神經病變有關,甲狀腺機能亢進症也會引起腹瀉,且大便一般呈糊狀,含有較多的未消化食物。
注意事項:
腹瀉病人不宜進行“飢餓療法”,可以繼續進食;注意個人衛生和環境衛生,在生活中做到:飯前便後洗手;注意飲用水的衛生,不喝生水;不吃或少吃涼菜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