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狀皰疹是由皰疹病毒所引起的一種急性皰疹性皮膚病,可發生於任何部位,腰部更為多見,沿肋間神經走行者為多,與祖國醫學文獻記載的“纏腰火丹”、“蛇串瘡”等相類似,在《諸病源候論》中已有記載,稱為“甑帶瘡”,《外科啟玄》稱為“蜘蛛瘡”,《醫學金鑑》稱為“纏腰火丹”。本病以單側發生為多見,表現為簇集分佈的小水皰,排列成帶狀,疼痛劇烈是突出特點。
【病因病理】
本病常見原因為情志內傷、肝膽火盛或脾失健運,溼濁內生,導致溼熱蘊結,兼感毒邪而發;若溼熱毒邪阻塞經絡,邪毒不散,久之氣滯血瘀,不通則痛,則表現為帶狀皰疹後遺痛。
【診斷要點】
(一)沿一側神經分佈區出現簇集性水皰,排列成帶狀,單側發疹,多不超過體表正中線。
(二)附近淋巴結腫大。
(三)疼痛明顯,可發於出疹前或伴隨發疹出現,老年患者常於損害消退後遺留較長時間的神經痛。
【辨證論治】
(一)肝膽火盛型
主證:本型為紅斑型,也稱幹型。發病前,患處皮膚有灼熱及針刺樣疼痛感,可輕度發熱,口苦喜飲,心煩易怒,小便黃赤,舌質紅,苔薄黃或膩,脈弦滑或弦數。皮疹多發於身體一側,如腰肋或胸脅(其他如面、下肢亦可出現)。皮疹為紅色丘皰疹,基底紅,累累如串珠,帶狀分佈,皰液初起透明,繼之渾濁,十餘日後結痂、乾燥、脫落,多數患者於皮疹消退後,尚疼痛一段時間。
病機分析:肝主筋,性喜條達,肝與膽相表裡,胸脅、腰肋、股內皆為肝膽分佈部位。若暴怒生氣,內傷情志,肝氣鬱結,化熱化火,以致肝膽火旺,燻灼肌膚,易犯經絡所屬部位,故腰肋、胸脅等處發生群集水皰如帶狀,局部皮膚潮紅,灼熱而痛,口乾苦思飲,心煩溲赤。舌脈等所示之象均為肝膽火旺之候。
治法:清肝膽熱,活血利溼
方藥:龍膽瀉肝湯加減
處方舉例:龍膽草10g 黃芩10g 黃連6g 山梔10g
生地30g 當歸10g 川楝子12g 元胡12g
車前子包煎12g 木通10g 大青葉15g
加減:若火毒甚者,加板藍根、蒲公英、連翹等清熱解毒;局部疼痛劇烈者,酌加白芍、乳香、沒藥等疏肝活血止痛。
(二)脾溼偏盛型
主證:皮膚起簇集性水皰或大皰,融合糜爛,皰壁鬆弛,破後流水,疼輕癢重,胃納不思,滿悶,溲少色淡,舌質稍淡,苔白膩,脈沉緩或稍滑。
病機分析:脾主肌肉,主運化水谷之精,性喜燥惡溼,若過食辛辣、肥甘厚味,內傷脾胃,而致運化失司,溼濁內生,溢於肌膚,皮膚出現鬆弛水皰或大皰,色淡,破後浸淫;因溼重熱輕,故疼痛輕而癢顯著;溼困脾土,故胃脘滿悶,舌淡苔白;溼濁不化故溲少色淡;舌脈均為脾溼偏盛之象。
治法:健脾除溼,佐以清熱
方藥:除溼胃苓湯加減
處方舉例:蒼朮10g 厚朴10g 陳皮10g 薏苡仁30g
木香6g 茯苓12g 澤瀉15g 車前草15g
黃芩10g
(三)氣滯血瘀型
主證:一般皮疹色紫暗,遺留皰疹時間較長,疼痛日久,以老年患者多見,易煩急,眠欠安,舌質暗紅或有瘀斑,苔薄白,脈細澀或弦細滑。
病機分析:老年人易氣血虧虛,肝失藏血之功,肝陰不足,肝陽有餘,故易急躁;陰血虧虛,絡失血養,流通失暢,氣滯血瘀,且病久易致經絡瘀滯,故年長者在皰疹消退後一段時間內尚疼痛;舌暗紅或有瘀斑,脈細澀等,皆為氣滯血瘀之象。
治法:疏肝理氣,活血化瘀,通絡止痛
方藥:血府逐瘀湯加減
處方舉例:生地15g 當歸10g 赤白芍各10g 桃仁12g
紅花10g 柴胡10g 鬱金10g 川楝子12g
元胡12g 絲瓜絡6g 制沒藥3g
加減:若口乾咽燥,心煩易怒,掌心發熱,夜寐欠佳,舌紅少苔者,屬肝腎陰虛,上方去桃仁、鬱金、絲瓜絡,加龜板(炙)、鹽黃柏、知母、白薇、元參等滋陰除虛熱。
【外治法】
肝膽火盛之幹型,用“新三妙散”;脾溼偏盛之溼型,用“青黛散”;氣滯血瘀,皮疹紫暗型,用“軟堅膏”。
【預防及護理】
(一)注意休息,情緒穩定勿煩急,建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二)忌吃魚蝦、雞鴨等發物和辛辣刺激性食物。
(三)病情較重、病程過長的患者,尤以老年人要慎重,建議內臟檢查,除外其他疾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