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中醫的脈學也是非常神奇的,清代著名醫家黃元御在脈學方面有很深的造詣,他寫了一本書就叫《金匱懸解》,曾有一段話曰:“諸積大法,脈來細而附骨者,乃積也。寸口,積在胸,微出寸口,積在喉,關上,積在臍旁,上關上,積在心下,微下關,積在少腹,尺中,積在氣街,脈出左,積在左,脈出右,積在右,脈兩出,積在中央,各以其部處之。明確脈象與腫瘤的相關性。
說起黃元御,有許多故事,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黃元御行醫北京,適遇乾隆皇帝病重。太醫院與京城名醫多方調治無效,帝痾漸沉,百醫束手無策。當時,宮中有一太監跟黃元御是老鄉,,深知元御醫術高超,便向朝廷推薦,詔進時黃氏辭曰:“敝乃草民,不懂軍臣大禮,恐萬歲見責,有欺君之罪。”乾隆帝傳諭:“免恕一切,至宮廷時對朕面只行叩首之禮。”並令侍官帶奉銀及綾羅緞匹為禮,再詔黃氏進宮。黃氏辭曰:“無功不受祿,敝乃布衣之士,豈敢接受。”帝怒,再賜以五品頂戴,按品賜銀,再次傳進。黃氏見再難推委,遂入宮。乾隆欲試其醫術高低,故虛設一帳,令宮女臥其內,只露一手於帳外,讓元御診脈。診畢退出,侍官請處方,元御道:“龍體鳳脈,無藥可醫,恐不久於人世。”侍官回奏,乾隆聞言心悅誠服,乃知其為良醫,即令御診,診后帝問:“朕得何病,應用何方治療?”元御道:“萬歲小恙,乃七分藥毒三分病,須先進兩帖去藥毒,繼服一帖治所病。”帝允諾,按方配服,病豁然而愈。乾隆帝大喜,賜以重金,元御皆堅辭不受,說: “吾非為官為錢,願為社稷治病救人”。皇帝便命他入太醫院為御醫,並賜其楸木棋盤、玉石棋子一副,常與對弈,遂號玉楸子。乾隆十六年二月,乾隆帝南巡,黃元御奉詔侍從,隨駕武林(杭州),治途為人治病屢驗,著方調藥皆神效。皇帝感其學識,親書御匾“妙悟歧黃”,懸於太醫院門首。
現代醫家俞雲在《自然辨證法雜誌》(1974,(3):159)曰:良性腫瘤的脈象比較清晰、光滑、類似孕婦的脈息。而晚期惡性腫瘤的脈象,則像河流衝擊暗礁時激起的迴流,既有漩渦,又有浪花,又像一粒滾珠,手指按之頗有“異峰突起”的特殊感覺。
我們臨床中發現腫瘤病人脈象多見濡脈。關於濡脈,《頻湖脈學》曰“濡脈,極軟而浮細,如帛在水中,輕手相得,按之無有,如水在浮漚。”李時珍認為濡脈位浮體細,輕手切之力得,病後、產後若見此脈猶可醫治,倘若一般人見濡脈,當是無根之脈。其主症:一主虛損,二主傷溼。曰:“濡為之血陰虛病......血山崩倒溼侵脾。......溫補真陰起沉痾。”濡脈不僅主精血虧損,亦主陽氣衰微,陰陽本互依存,陰傷日久必損陽,血虧氣弱故濡脈主諸虛百損。
臨證中發現癌症病人,特別是是中晚期癌症病人,因毒瘤侵襲,致臟腑陰陽失調,氣陰兩傷,正氣耗散。多表現為虛證,故癌症病人,脈象多濡。
腫瘤病人的脈象比較複雜,臨診必需四診合參,才能作出中肯診斷。一般來說,脈證相應,為順,表示邪實正盛,正氣尚足以抗邪。若反見沉、細、弱為脈證相反。為逆,說明邪盛正衰,易致邪陷轉移。又如腫瘤晚期,正氣已衰,脈見沉、細、微、弱,為順;若脈象反見浮、洪、數、實,則表示正衰而邪不退,均屬逆證。一般腫瘤在未轉移之早期,見有餘之脈為邪毒正盛,當用攻毒為主;若見不足之脈為正虛邪陷,當扶正祛邪。腫瘤己轉移之中晚期,見不足之脈為正氣已虛,宜用補虛為主;若見有餘之脈,為正氣虛而毒氣盛,則當清火化毒。因此,脈診可以揭示腫瘤患者邪正的盛衰,同時也可以為治療預後提供依據。
當然,臨床中發現腫瘤除通過症狀分析外,最關鍵在於早期通過系列檢查手段快速明確診斷。這些方法包括:影像診斷、內窺鏡診斷、超聲波診斷、細胞學診斷、腫瘤標記物診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