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瘡的歷史沿革
早在夏商時期,痔在甲骨文中,就有記載。兩千多年前的《黃帝內經》,最早闡述了痔瘡的主要成因。如《素問·生氣通天論篇》中說:“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澼為痔。”
秦漢時期,在《五十二病方》中,將痔分為四類,首先描述了痔的症狀和痔的結紮術。《神農本草經》中,有五痔病名,首載治痔瘻藥物21種。晉代《針灸甲乙經》系統闡述了針灸治療痔瘡的療法。
隋唐時期,對痔的認識更加深入,《諸病源候論》中,詳載了五痔(牡痔、牝痔、脈痔、血痔、腸痔)的病名和症候,並增加了氣痔、酒痔。《備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又在七痔的基礎上,增加了燥溼痔、外痔,分為九痔,並詳細介紹了其治療方法。《外臺秘要》除將痔分為九種外,又將痔分為內痔和外痔,比西方醫學論述內、外痔早1000多年。
宋代,《太平聖惠方》中首創枯痔釘療法,對痔列為專章討論。《魏氏家藏方》中,詳載了使用枯痔法的具體方法和治療過程。
明代,《秘傳外科方》中將痔分為二十四種。《瘡瘍經驗全書》對痔的病因病機和辨證施治進行了系統論述,並提出二十五痔的分類法。《外科啟玄》中,也分痔為二十四痔,並記有裡外痔(即混合痔)病名。《外科正宗》在理論上對痔作了進一步的闡述,並介紹了枯痔散、枯痔釘等療法,同時還介紹了砒中毒的防治方法。
2.白木耳25克燉冰糖,睡前吃,可常服用。
3.金針菜60克和紅砂糖60克以水煮後食用。
到了清代,《外科大成》和《醫宗金鑑》中,對痔瘡的病因病機和辨證施治的論述更為詳細而系統,並分痔為二十四種。《馬氏痔瘻科七十二種》分痔七十二種,對痔進行了專門的論述,並提出了裂肛痔。
肛腸疾病的種類
肛腸疾病是指發生於肛門直腸部位的疾病及部分結腸疾病,目前醫學記載達七十餘種,其中發生在肛門直腸腸段最多,如:痔瘡、肛裂、肛瘻、肛周膿腫、肛乳頭瘤、肛隱窩炎、肛門狹窄、肛門失禁、肛門溼疣、肛門溼疹、肛門瘙癢症、肛門周圍神經性皮炎、肛門接觸性皮炎、肛門癬、肛門閉鎖、肛周皮炎、肛管炎、恥骨直腸肌綜合徵、骶尾部畸胎瘤、肛管癌、肛管皮膚缺損、直腸尿道瘻、蟯蟲病、直腸癌、直腸類癌、直腸息肉、脫肛、直腸前突、直腸炎(潰瘍性、放射性、淋菌性、非淋菌性、非特異性等)、克隆氏病、直腸陰道瘻、直腸內套疊、糞嵌塞、肛門直腸神經官能症、孤立性直腸潰瘍綜合徵等四十餘種。
肛腸病主要常見症狀
(1)便血:可發生在便前或便後,或單純便血,或與糞便混雜而下。
(2)肛門直腸疼痛:由於肛門部神經豐富,感覺敏銳,受刺激後易發生輕度疼痛或劇烈疼痛,如表現為刺痛、脹痛、灼痛、墜痛等,可發生在便時或便後。
(3)肛門直腸墜脹:它是由直腸病損刺激局部引起的症狀。輕者僅見局部脹滿下墜;重者則為裡急後重,頻頻登廁,便後重墜依然,十分痛苦。
(4)肛門腫物脫出:它指直腸或肛管內的突起物或贅生物,經肛門脫出,輕者僅在排便時脫出肛外,重者在腹壓增加時,如咳嗽、下蹲、用力等即可脫出。
(5)肛門流出分泌物:它既可由瘻口溢出,又可由肛門內排出,或由肛周皮膚溢出。
(6)肛門瘙癢:多是由於肛門及周圍皮膚受刺激而產生的瘙癢不適。
痔瘡的常規療法
傳統療法可分為兩大類:
保守療法:是指內服藥、外用藥、栓劑、燻洗等方法。此外,擴肛療法、針灸療法、食物療法、自我按摩和氣功療法等亦屬於保守療法的範疇。
手術療法:是傳統解決痔瘡的重要手段。但經歷過傳統手術治療的病人都知道,那是一個極其“耗時耗人”的過程:康復時間一般住院15-30天,不說患者住院時間久影響工作外,長時間的送飯、陪護也讓家屬很是困惑。傳統手術創傷大、痛苦較大,且易復發。在這個快節奏生活的今天這些傳統治療方法往往令人無法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