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證候特徵
本病一般起病較急,但可反覆發作。風熱傷絡者見起病急,紫斑色紅,高出皮面,此起彼伏,有瘙癢感,可伴發熱微惡寒,或咽痛腹痛,關節遊走疼痛,舌尖邊紅,苔薄黃,脈浮數等風熱襲表證;溼熱蘊結者起病較緩,見皮膚紫斑,伴關節腫痛灼熱,肢重疲乏,脘腹悶痛,納呆口膩,或身熱不揚,尿黃,便秘或溏而不爽,苔黃膩等溼熱內阻證;熱盛迫血者起病急,見紫斑色鮮紅或深紅,可伴鼻衄、尿血、便血等,或身熱夜甚,口渴,小便短赤,舌紅絳等血熱妄行證;陰虛火動者起病較緩,紫斑時作時止,色鮮紅,或有鼻衄、尿血、五心煩熱、潮熱盜汗,腰膝痠痛,舌紅苔少,脈細數;氣虛不攝者,病程較長,紫斑色淡紅,遇勞則發,面色蒼白,神疲乏力,納差便溏,舌淡胖有齒印,苔白,脈細弱;瘀血阻絡者病程較長,反覆發作,紫斑色紫暗或色紫紅,關節痛,肌膚甲錯,唇甲紫暗,舌紫暗,脈細澀或弦澀。
(二)治療要點
本病以熱證實證為多,或虛實夾雜證,屬虛證者少見。故治療應以祛邪為主,清熱解毒,涼血祛風是為基本治法。挾風者佐以祛風,挾溼者兼以化溼,挾瘀者並以祛瘀,虛火者滋陰以配陽,氣虛者益氣以攝血,隨證治之。
(三)分型治療
1、風熱傷絡
主證 起病較急,病程較短,紫斑色鮮紅或紫紅,高出皮面,此起彼伏,皮膚瘙癢或有風團,或發熱微惡寒,或咽痛,腹痛腸鳴,關節遊走性疼痛,或尿血、便血,舌邊尖紅,苔薄黃,脈浮數。
治法 清熱解毒,涼血祛風。
處方 銀翹散合消風散。
常用藥 銀花、連翹、竹葉、牛蒡子、荊芥、防風、生地、蟬蛻、通草、甘草、仙鶴草、側柏葉、紫草、柴胡、黃芩。
2、溼熱蘊結
主證 皮膚紫斑,色紫紅或暗紅,頭身困重,關節腫痛灼熱,脘腹悶痛,納呆口膩,便秘或溏而不爽,小便色黃,口乾喜熱飲,舌紅苔黃膩,脈濡數。
治法 清熱祛溼,化瘀通絡。
處方 四妙散合槐角丸。
常用藥 蒼朮、黃柏、苡仁、川牛膝、槐花、地榆、防風、枳殼、桑枝、紫草、茜根、滑石、大薊、小薊、白癬皮、地膚子、土茯苓。
3、熱盛迫血
主證 起病較急,紫斑色鮮紅或深紅,可伴鼻衄、尿血、便血等,或身熱夜甚,心煩面赤,不寐夢多,小便短赤,舌紅絳,苔黃燥,脈細弦數。
治法 清熱解毒,涼血化瘀。
處方 清營湯或犀角地黃湯。
常用藥水牛角、生地、丹皮、丹參、玄參、銀花、連翹、竹葉、通草、紫草、川連、赤芍。
4、陰虛火動
主證 起病較緩,紫斑時現時退,色鮮紅,或有鼻衄,尿血,頭暈耳鳴,五心煩熱,潮熱盜汗,腰膝痠痛,舌質紅,苔少,脈細數。
治法 滋陰清熱,涼血消斑。
處方 茜根散合二至丸。
常用藥茜根、生地、阿膠、雞血藤、知母、黃柏、地骨皮、丹皮、女貞子、旱蓮草、紫草、側柏葉。
5、氣虛不攝
主證 病程較長,紫斑色淡紅,遇勞則發,面色蒼白,神疲乏力,納差便溏,舌淡胖有齒印,脈細弱。
治法 健脾益氣,養血攝血。
處方 歸脾湯。
常用藥 黃芪、黨參、白朮、當歸、茯苓、側柏葉、紅棗、雞內金、枳殼、甘草、紫草、茜根、烏賊骨、三七、棕櫚炭、血餘炭、升麻。
6、瘀血阻絡
主證 紫斑色暗紅或紫暗,反覆發作,病程較長,關節疼痛,肌膚甲錯,唇甲、眼眶暗黑,舌紫暗,脈細澀或弦澀。
治法 活血化瘀,祛風解毒。
處方 桃紅四物湯合失笑散。
常用藥 桃仁、紅花、川芎、赤芍、雞血藤、丹皮、丹參、蒲黃炭、側柏葉、仙鶴草、益母草、三七、花蕊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