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們的印象中,“癌症”這個詞對於人們來說往往意味著死亡,醫生們在通過不懈努力來找尋治癒的方法。尤其是手術切除在所有的治療方法中一直被人們所推崇。但是,隨著醫學的不斷進步,手術切除是否依然強勢?有沒有最新的治療手段既能達到手術切除的效果,又能避免外科大手術呢?以我科最常見的肝癌為例,我們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肝癌是我國最常見的腫瘤之一,世界上有約50%的肝癌發生在我國。面對如此高發的腫瘤,我們的應對方法是甚麼?我想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手術治療。誠然,從1891年世界上第一例肝癌手術切除成功,到20世紀50到60年代肝臟外科解剖和肝臟生理生化的研究,均為手術切除奠定了基礎,在百餘年的發展中,手術切除一直被人們奉為肝癌治療的“金標準”。肝癌的手術切除也經歷很多次的飛躍,從大肝癌的規則切除,到小肝癌的局部不規則切除,再到不能切除肝癌經過治療後的二期切除,大大提高了手術切除率。隨著圍手術期治療的完善,護理質量的提高,肝臟手術的死亡率也在不斷下降,有些甚至能夠達到零死亡率。併發症發生率也能夠達到10%以下。
但是我國85%以上的肝癌患者都伴有不同程度的肝炎,肝硬化,肝儲備能力差。再加之肝癌患者起病隱匿,早期症狀多不明顯,使得肝癌患者錯過了最佳的手術時期。真正能夠進行手術切除的患者僅有10%-20%。即便是小於5cm的小肝癌,若合併嚴重的肝硬化,手術切除依然會對肝臟造成大的創傷。由於肝臟本身的生物學特性,術後極易復發,有統計顯示,小肝癌患者術後的複發率高達43.5%。再精湛的手術切除也無法解決腫瘤復發問題。
面對這些問題,有沒有方法能夠幫助這些無法手術治療的患者擺脫肝癌的困擾呢?有沒有方法能夠應對腫瘤的復發呢?隨著影像學等各種輔助技術的不斷髮展,各種微創治療技術被應用於肝癌的治療,包括介入、冷凍、微波、射頻等等。在這些技術中的佼佼者就是射頻消融治療。其治療小肝癌的療效已被廣泛接受。射頻消融因其創傷小,療效好,美國2008年版NCCN和日本外科學會有關肝細胞癌臨床實踐指南已確定射頻消融(RFA)與手術、肝移植同為肝癌治療的三大重要手段。
射頻消融(RFA)是利用腫瘤組織比正常組織耐熱性差的特性,在超聲或者CT的引導下,將射頻電極針直接插入病灶內,利用電極發出的射頻波,將腫瘤區域加熱至有效治療溫度範圍並維持一定的治療時間,造成腫瘤細胞凝固性壞死,達到消滅腫瘤細胞的一種方法。
射頻消融治療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應用於肝癌的臨床治療,隨著技術以及設備的不斷完善,其治療範圍在不斷地擴大。國內外大量的研究結果反覆證明:對於小於3cm的小肝癌,射頻消融僅僅需要20多分鐘,無需開腹,就可以對腫瘤進行徹底滅活,死亡率僅有0~1%,併發症的發生率低於3%。射頻消融療效完全與手術切除相媲美。打破了手術切除為根治肝癌的唯一手段的局面。由於其創傷小,對肝功能損傷小,術後恢復快,對新生成復發癌可行多次再治療。對於無法進行手術切除的大肝癌患者而言,射頻消融可以通過反覆多次消融來達到根治目的。
雖然目前專家對肝癌的治療是應用手術切除治療還是射頻消融治療各有見解,但是,不可否認射頻消融是肝癌治療的又一個新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