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區分幾個概念:
包莖:包皮口狹窄,或包皮與陰莖頭粘連,使包皮不能上翻露出陰莖頭。
包皮過長:陰莖在非勃起狀態下,包皮覆蓋於整個陰莖頭和尿道口,但包皮仍然能夠上翻,露出陰莖頭。或者陰莖勃起時,需要用手上推包皮才能夠完全露出陰莖頭者,也被認為是包皮過長。
簡言之,包莖是指包皮口緊或包皮與陰莖頭粘連,致使包皮無法上翻。而包皮過長是指包皮雖長,但包皮口不緊,可以上翻。但是包皮過長者,如果經常發生包皮陰莖頭炎,炎症反覆刺激也可能會導致包皮口出現狹窄環。
包莖可以分為先天性和後天性兩種。先天性包莖見於每個正常男性新生兒和嬰幼兒,男性新生兒出生以後,包皮內板和陰莖頭之間都有粘連,幾個月以後粘連逐漸被吸收,包皮內板可以與陰莖頭逐漸分離。到3-4歲時,積聚在包皮內板和陰莖頭之間的包皮垢可以使包皮內板和陰莖頭之間的粘連自然分離,再加上陰莖的生長和勃起,包皮可自行逐漸上退,青春期前陰莖頭自然露出。3歲以後,90%的包莖可以逐漸自愈。先天性包莖是一種生理現象,也叫做“生理性包莖”。對於生理性包莖,如果沒有併發症,可以不必治療。如果出現排尿困難,比如尿線變細、排尿費力,排尿時出現包皮囊鼓起,可以先試著手法分離,即用手將包皮上翻,手法要輕柔,不必追求包皮完全上翻,能正常排尿即可。注意包皮上翻後要及時復位,防止包皮嵌頓。3歲以後仍不能上翻,可行手法擴張,上翻包皮,清潔包皮垢,局部塗抹抗生素軟膏,防止再次粘連,擴張後要將包皮下翻覆位。經常上翻、清潔、下放,可使包皮口狹窄環逐漸消失。手法擴張失敗,可行氣囊擴張,就是將特製的氣囊置入包皮腔,然後給氣囊充氣,是包皮腔擴張。相對於傳統的止血鉗分離、撐開包皮腔,此法痛苦較小,患兒易接受,適用於包皮無瘢痕攣縮者。如果已經出現包皮瘢痕攣縮,不宜強行上翻,否則易引起包皮嵌頓,即包皮上翻至陰莖頭後方,無法復位,包皮環會阻塞靜脈及淋巴迴流,導致包皮及陰莖頭水腫,水腫後更加不容易復位,造成惡性循環。出現嵌頓包莖應及時處理,不及時處理,時間過長可引起陰莖頭乾性壞疽。大多數嵌頓包莖經手法處理可復位,如果手法復位失敗或嵌頓時間過長,可考慮手術治療。
後天性包莖,多繼發於陰莖頭包皮炎、包皮及陰莖頭損傷,由於反覆的炎症刺激,包皮口可有瘢痕攣縮,這種攣縮的組織沒有彈性,沒有擴張能力,形成纖維狹窄環,使包皮無法上翻,這種包莖不會自愈,嚴重者會影響排尿及陰莖發育。後天性包莖應當行包皮環切術。
包皮過長是否要做包皮環切術,目前有爭議。傳統認為,包皮過長或包莖時,由於陰莖頭、冠狀溝、包皮繫帶等敏感區域較少接收到外界刺激,因此會對性刺激過分敏感,容易導致早洩。但目前並沒有充分的證據證實包皮過長或包莖者更易發生早洩,也沒有充足的證據表明包皮環切術後患者對性生活的滿意度高於術前。
包皮過長或包莖,容易使包皮垢聚集於包皮腔,而包皮垢在動物試驗中發現有致癌作用,陰莖頭長期受到包皮垢刺激,易發生癌變,同時不利於配偶健康。有些國家和地區在男性新生兒出生後就進行包皮環切,這些國家和地區陰莖癌罕見。另外,有些研究發現,包皮環切術後,尖銳溼疣、艾滋病、梅毒等性傳播疾病發病率降低。究其原因,可能是因為角蛋白能抵禦病毒感染,陰莖頭富含角蛋白,不易受到病毒感染,而包皮內板及包皮繫帶表面組織缺乏角蛋白,易受到病毒攻擊。包皮環切術,切掉了包皮內板,從而減少了病毒感染的機會。因此,在艾滋病流行區域,包皮環切術有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