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瘤可生長於身體的任何部位,但以皮膚和皮下組織多見,其次為口腔黏膜和肌肉,骨骼,肝,脾,顱內也可發生,而消化道,腎,心,肺等罕見。
1.毛細血管瘤
(1)新生兒斑痣:又稱表皮毛細血管瘤(capillary hemangioma),是一種淡紅色或藍色的表皮變色,通常位於頭頂中線後部,頸部或骶部,出生時即存在,一般在數月內逐漸自行消失,無需治療。
(2)皮內毛細血管瘤:有3種臨床變異型,出生後即有,特點是在真皮內呈現有成熟的內皮細胞組織型毛細血管,多位於感覺神經分佈的區域,如三叉神經。
①橙紅色斑:是一種從橘紅色到鐵鏽色的斑塊,平坦而不高出皮膚表面,多在前額,上眼瞼,鼻孔,枕等部位,壓迫可褪色,不會自然消失,乾燥法,冷凍法和摩擦法或X線照射,均無效,一般無須治療,必要時,可用化妝品掩飾,偶爾行切除。
②葡萄酒色斑:呈暗紫色,出生時即有,很少擴展,面部葡萄酒色斑可能伴有顱內血管瘤,即Sturge-Weber綜合徵,近年來,國外多采用手術治療,如面積大,可分期手術,並可植皮,手術要在5歲前進行,以免對兒童產生心理影響。
③蜘蛛痣:又稱星狀血管瘤,其特徵是從一個皮下中心小動脈,發出許多放射形擴張的皮內毛細血管,形態酷似蜘蛛,好發於面,臂,手和軀幹上部,壓迫中央可使蜘蛛痣消失,如果不自然消退,可在放大鏡下,用燒紅的針頭刺燒腫瘤中央,效果較好。
(3)草莓狀毛細血管瘤:又稱幼年性毛細血管瘤,可能完全或部分消失,通常在生後不久出現,腫瘤常高於皮膚,鮮紅色,分葉,形如草莓,好發於面,頭皮和頸部,壓迫無明顯變化,一般在1~4歲逐漸消退,也可用手術,冷凍,硬化劑,低電壓,短距離放療等方法。
2.毛細血管海綿狀血管瘤和海綿狀血管瘤
(1)毛細血管海綿狀血管瘤(capillary cavernous hemangioma):又稱混合型血管瘤,一般出生時已存在,主要發生在面頸部,腫瘤可達到很大體積,在最初的6個月生長迅速,具有侵犯性,但仍可自然消退,而不會完全萎縮,因此要採取積極的治療措施,如激素療法,冷凍和放療等。
(2)海綿狀血管瘤(angio cavernoma):是由大量充滿血液的腔隙或竇形成,腔壁上有內皮細胞層,腔隙由纖維結締組織分開,腫瘤多生長在皮下組織內,可達肌肉,可發生於身體任何部位,以四肢,軀幹多見,觸之如海綿樣感覺,為平坦或凸凹不平,壓迫可陷下,可能自動縮小,但不會完全消失,目前對海綿狀血管瘤的有效療法主要是手術和激素療法。
3.蔓狀血管瘤
較少見,為包含有小動脈和小靜脈吻合的血管瘤,好發於頭皮或肢端,皮下可及血管迂曲,有血管搏動,皮膚溫度增高,聽診可聞及血管雜音,可有劇烈的疼痛,並可引起耳鳴,這種血管瘤不會自動消失,故應早期治療,對侷限性蔓狀血管瘤(hemangioma racemosum),惟有手術治療,腫瘤過大,可分期手術,必要時植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