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隨著病毒學研究特別是組織細胞培養,血及腦脊液感染病原學檢測技術的發展,現已明確,本病大多數為腸道病毒感染,其次為腮腺炎病毒及淋巴細胞脈絡叢腦膜炎病毒,少數為皰疹性病毒包括單純皰疹病毒及水痘帶狀皰疹病毒。
此外,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病毒及鉅細胞病毒等病毒偶可導致本症。
腸道病毒是一種最小的無被膜RNA病毒,可在汙水中較長時期生存,人類為腸道病毒的天然宿主,腸道病毒一旦進入人體可以進入細胞胞質並破壞及殺死細胞,腸道病毒一般分為3種,即脊髓灰質炎病毒,柯薩奇病毒及埃可病毒,此外,還有尚未分類的腸道病毒,而這幾種腸道病毒均有許多亞型,如柯薩奇病毒有A型及B型,但兩型均可引起病毒性腦膜炎,並偶可引起腦炎及急性小腦性共濟失調,埃可病毒可在正常糞中經細胞培養分離出來,一般並不致病,埃可病毒有30餘種血清型。
(二)發病機制
病毒經腸道(如腸道病毒)或呼吸道(如腺病毒和出疹性疾病)進入淋巴系統繁殖,然後經血流(蟲媒病毒直接進入血流)感染顱外某些臟器,此時患者可有發熱等全身症狀,在病毒血症的後期進入中樞神經系統,並經脈絡叢進入腦脊液,出現中樞神經症狀,若宿主對病毒抗原發生強烈免疫反應,將進一步導致脫髓鞘,血管與血管周圍腦組織損害。
該病毒在人體內還可導致心肌炎,咽炎,肋間肌痛及皮膚等器官損害。
病理改變大多瀰漫分佈,但也可在某些腦葉突出,呈相對侷限傾向。
腦部大體觀察一般均無特殊異常,可見腦表面血管充盈及腦水腫的表現,腦膜和(或)腦實質廣泛性充血,水腫,伴淋巴細胞和漿細胞浸潤,病變主要在軟腦膜,可查見蛛網膜有單核細胞浸潤,大腦淺層可有血管周圍炎細胞浸潤形成的血管套,血管周圍組織神經細胞變性,壞死和髓鞘崩解,但深層腦及脊髓組織無炎性改變和神經細胞壞死的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