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羅恩病各式各樣的病因
克羅恩病是一種原因不明的腸道炎症性疾病,正是沒有找到確切的病因,使得疾病難以攻克,克羅恩病可謂是“世紀難題”困惑了人們近百年。目前全球克羅恩患者已高達數百萬,我國新生患者也在每年倍增中。
克羅恩病是以伯里爾。克羅恩(Burrill Crohn)醫生的名字命名的,1932年Crohn教授提出該病,並與同事利昂。金茲伯格(Leon Ginzburg)和戈登。奧本海默(Gordon Oppenheimer)一起發表了一篇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論文,其中描述了克羅恩病的各種特徵。早期“克羅恩病”被稱為“侷限性腸炎”,1973年,世界衛生組織醫學科學國際組織委員會將該病正式定名為克羅恩病(又稱CD)。
克羅恩病是一種原因不明的腸道炎症性疾病,正是沒有找到確切的病因,使得疾病難以攻克,克羅恩病可謂是“世紀難題”困惑了人們近百年。目前全球克羅恩患者已高達數百萬,我國新生患者也在每年倍增中。
沒有確切病因,無疑給治療上帶來了很大的阻力。所以現今很多醫療組織都在研究這個問題,其中也不乏對病因有種種猜測,今天我們就圍繞“病因”來講述“克羅恩病”。
1、主流說法
大多數專家認為克羅恩病是一個多因素作用的結果,即是許多因素共同作用引起了疾病,主要包括三個因素:基因、機體不適當的免疫反應、環境因素。
一種或多種基因的遺傳為克羅恩病的發生奠定了基礎,然後需要環境中的某些觸發因子來引起疾病發生,可能是病毒或細菌,也可能是別的原因。無論是甚麼原因,它將激活人體免疫系統,免疫系統對外界侵入物質進行打擊,這既是炎症的開始。不幸的是,免疫系統不會關閉,從而使炎症繼續。
“目前,普遍認為疾病的發生是自身免疫混亂不分敵我的攻擊消化系統所致,所以目前用藥方面都是偏向”抑制免疫系統“,但甚麼引起了免疫系統混亂不得知”。
2、菌種
腸道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人體70%以上的免疫細胞都位於腸黏膜內,其所含的淋巴細胞數量遠高於其它淋巴組織。另外,腸道是人體的“第二大腦”,它有1億以上的神經元,能夠獨立運作,自主判斷,發號施令。其中,腸道中與人體共生或寄生的微生物如細菌、原生動物、病毒等可被稱為人類的“第二基因組”。腸道除了腸體以外,還生存著超過百萬億的微生物,兩者的互動平衡保證了腸道整體的健康。
現今對克羅恩病的發病機制是菌種所致的說法日漸增多,專家學者們都提出了眾多觀點:有的認為與腸道菌種失衡有關;有的認為是某種細菌所致;有的則認為是某種細菌缺失或自身免疫缺陷導致。
早在,08年10月21日法國國家健康與醫學研究所宣佈,通關研究發現在克羅恩氏病患者的腸道菌群中,一種名為“柔嫩梭菌群”嚴重缺乏,甚至數量幾乎為零,而這個菌群中的主要細菌――F.Prausnitzii的缺失是造成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科研人員認為,正是因為這種細菌數量過少導致了人體腸道免疫系統的紊亂,而且他們還發現,即使是接受了手術的克羅恩氏病患者,如果體內這種細菌的數量依然很低,那麼其舊病復發的幾率也會隨之增高。
此後, 2012年來自來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的研究者表明克羅恩病腸道的微生物菌落平衡有關,其中揭示了簡明彎曲桿菌在內的細菌都或許會引發感染。江蘇省人民醫院消化科對相關論文、病例進行薈萃分析發現克羅恩患者幽門螺桿菌感染率明顯低於其他患者。同時來自麻省總醫院等處的研究人員發現,克羅恩患者,腸內特殊菌水平出現異常升高或降低,腸道微生物平衡被打破了。
最近,更有消息聲稱越來越多的研究都證實了副結核分枝桿菌(MAP)和克羅恩病發病的關係,甚至就懷疑此菌就是導致克羅恩發病的“元兇”。
3、遺傳基因
研究人員發現克羅恩的發生有家族局聚傾向,事實上,克羅恩病也具有遺傳給下一代的風險,早期許多研究人員都認為可能是遺傳基因導致發病的。
早在,03年來自英國倫敦皇家自由大學醫學院的Sanjay Lala博士指出,NOD2基因與末端迴腸克羅恩病(CD)的易感性強烈相關。到07年,一個來自美國和加拿大的研究團隊發表一篇重要文章指出,發現了三個重要的基因,它們的突變會明顯增加克羅恩病的患病風險:PHOX2B, NCF4和ATG16L1。此後,法國國家農藝研究所發表公報說,他們發現,一種名為CEACAM6的基因異常表達會促使大腸桿菌附著在腸道的上皮細胞上,並且不斷繁殖,從而引發消化系統發炎。
4、環境與生活方式
一則新聞標題“ 克羅恩病,專找太愛乾淨的年輕人”,看了你肯定會覺得詫異,愛乾淨與患上免疫性疾病有甚麼關係呢?
這種說法的理論是這樣的:“過於乾淨的生活環境人長期在各清潔劑的保護狀態下,免疫系統很少和細菌接觸,一但受到外界的入侵,這時我們的免疫系統就有如草木皆兵一樣不分敵我”。
這種 “無菌”的生活方式使人體更容易患上過敏。德國的科學家們最近發現,印度、印度尼西亞和非洲生活在下層社會的兒童,患過敏的人數只是歐美髮達國家兒童的50%。那些在農場裡成天和動物們嬉戲的孩子,其發生自體免疫性疾病克羅恩氏病的幾率,只有其他孩子的一半。
所以,安逸的生活環境不一定就有好的身體素質,無疑,好的身體素質能更好幫助我們抵禦疾病。
生活方式:克羅恩患者中年輕人居多,回想過去或許很多人都有相同的經歷:“熬夜、長時間對電腦、愛吃各種零食小吃、生活作息不規律等”,雖然這些是否與發病有關尚不清楚,但有這些不良生活習慣的人們更容易患上克羅恩這是事實,可笑的是,在你研究克羅恩病個體發病的案例時你總能找到以自己相反的案例。
關注克羅恩病的全球發病史,就像一部大國崛起的史一樣,這種疾病似乎是跟著經濟發展的腳步來的。各種加工食品、轉基因食物相繼擺上我們的餐桌,是人類改變了食物還是食物改變了人體的基因不得而知。隨著各種“食品醜聞”的曝光,現今食品安全問題不想多說……
5、闌尾的切除
闌尾一直被認為是身體上多餘的無用組織,而日本研究人員在動物實驗中發現,闌尾能夠向腸道提供免疫細胞,發揮了保持腸內細菌平衡的作用。對切除了闌尾的實驗鼠和沒有切除闌尾的實驗鼠進行了比較,結果發現切除闌尾的實驗鼠大腸內,負責製作維持腸內細菌平衡的抗體的免疫細胞減少了一半,腸內的細菌平衡也崩潰了。
由於潰瘍性大腸炎和克羅恩氏病都被認為是由於腸內細菌平衡崩潰而發病的,所以研究人員認為或許切除了闌尾的人們更容易患上克羅恩病,但這一切有待研究。
6、母乳
母乳是嬰兒成長唯一最自然、最安全、最完整的天然食物,營養豐富,含有嬰兒所需的所有營養和抗體,保證嬰兒的正常、健康發育。
母乳中的抗體主要存在於初乳中,以免疫球蛋白A為主。佔初乳中免疫球蛋白的89.8%0產後第1-2天的乳汁中免疫球蛋白A的含量分別是正常人血液血清型免疫球蛋白A含量的13.5和5.4倍。免疫球蛋白A可以抵抗胃腸中的酸性和蛋白酶的水解作用,在消化道保持其抗體活性。免疫球蛋白A能抵抗多種病原微生物包括細菌、病毒、真菌等的感染。另外產後1-2天的初乳也含有較高水平的免疫球蛋白M,其含量達到甚至超過正常人血清中的水平,但持續時間較短,產後7天即下降至微量。母乳也含有少量的免疫球蛋白G,其濃度不到血液濃度的1%,但持續時間較長,能維持到產後6個月。
研究母乳有關機構稱母乳餵養能防止克羅恩氏病,從上述文字中瞭解到母乳可為新生嬰兒提供抗體,以滿足孩子所有的成長需求同時抵禦外來病菌,所以沒有母乳餵養的孩子自然是一種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