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麼是下肢動脈閉塞性疾病?
下肢動脈閉塞性疾病的定義應該有廣義和狹義的區別。廣義的下肢動脈閉塞性疾病是指由於各種原因,比如動脈硬化、動脈炎、動脈栓塞、動脈外傷以及解剖結構等多種原因造成的下肢動脈急性或慢性的閉塞。狹義的下肢動脈閉塞性疾病是指由於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造成的動脈狹窄或閉塞性疾病,病程上多為慢性發展,當然也有患者在慢性發展的基礎上會出現急性加重的過程。狹義的定義更被廣泛使用,因為這種情況大約佔到全部廣義的動脈閉塞疾病中的90%以上。
下肢動脈閉塞性疾病會有哪些症狀
早期的下肢動脈閉塞性疾病可能並沒有明確的症狀,可能偶爾會有下肢遠端肢體的皮溫略低,或受冷後抽筋等症狀。比較明確的早期症狀應該是行走功能的損害,也就是醫生所說的間歇性跛行。所謂間歇性跛行,是指當患者行走一段路後,出現下肢的不適或疼痛,休息後很快得到緩解。這種跛行的症狀可以不是疼痛,也可以是乏力、痠痛、沉重等表現,症狀出現的部位可以在臀部、大腿、小腿和足趾,以小腿為多見。快走或上樓時症狀出現的更快。隨著時間的延長和病情的加重,出現症狀的距離會越來越短。不過總體而言,只有50%的下肢缺血患者會有間歇性跛行的症狀,換句話說,沒有間歇性跛行的症狀不等於沒有罹患下肢動脈閉塞性疾病。出現間歇性跛行的主要原因是:下肢在走路時,組織需求的氧氣和養分會成倍的增加,而閉塞的動脈無法滿足這種增加的需要。如果下肢動脈閉塞的程度進一步加重,患者可能會出現重症下肢缺血。下肢動脈的血供已經無法滿足休息狀態下的肢體需求,導致休息狀態下的下肢缺血性疼痛,也就是醫生所說的靜息痛。這種疼痛的特點是:由於平臥時下肢相對抬高,血運更加減少,導致睡覺時的疼痛症狀更重。如果病情再繼續加重,可能會在足趾或足踝處出現破潰、潰瘍,而且非常疼痛。如果缺血情況不能得到及時的改善,潰瘍會逐漸加重,由開始時的乾燥、灰白色逐漸變為黑色,並最終發展為壞死組織(壞疽)。
哪些危險因素會造成下肢動脈閉塞
動脈粥樣硬化是造成下肢動脈閉塞的根本原因,所有能夠導致動脈硬化發生和發展的因素都有可能是下肢動脈閉塞的危險因素。
1、年齡:隨著年齡的增加,動脈閉塞的發生率在顯著增加,在50歲前的人群中,發生周圍動脈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PAD)的患者相對較少,而在70歲以上的人群中,PAD的發生率可以達到10-20%。
2、糖尿病:所有大於50歲的糖尿病患者都應該常規定期進行下肢動脈檢查,在這些人群中,大約有1/3的患者會有可能出現下肢動脈閉塞。而且相對那些沒有糖尿病的患者,這部分患者出現症狀更早,症狀更重,而且最終導致截肢的比例更高。這是因為糖尿病患者的周圍神經同時損傷,自我保護能力大大降低。一旦發現患有糖尿病後,保持一個穩定的血糖水平,是非常有意義的。
3、高血壓
4、高脂血症
5、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
6、既往的心臟血管或腦血管事件
7、體重超標,尤其是超過正常體重30%以上的人群
下肢動脈閉塞為甚麼會造成缺血癥狀
主動脈是人體的最大動脈,也是最主要的動脈,它將富含氧氣和營養的動脈血輸送到四肢和各個臟器,保證這些器官的新陳代謝。腹主動脈在腹部大約臍的水平分為左右髂動脈,分別供應雙側下肢的血運。 當下肢動脈出現狹窄或閉塞後,將會造成臀部、大腿、小腿或足趾的血運不足,具體的缺血部位和缺血嚴重性將根據動脈閉塞的部位不同、程度不同、側枝循環代償的情況不同而各有不同。但下肢總會因為血運不足,造成下肢無法進行正常的活動,嚴重時即使不活動都可能出現缺血的症狀。
動脈粥樣硬化為甚麼會造成動脈閉塞?
正常的動脈管壁是光滑,且管腔連續沒有阻斷的。不過由於年齡的增加,人體動脈的管壁會逐漸出現一種脂質沉積,並逐漸演變為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斑塊一般是由膽固醇、鈣和纖維組織構成,並多分佈於動脈分叉處。如果動脈斑塊持續增長,就會導致動脈的管腔變的狹窄,並最終閉塞,這可能是一個慢性的過程。不過也有的時候,由於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纖維帽會自發破裂,導致動脈急性血栓事件,從而造成一個動脈缺血急性加重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