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節紅斑是較常見的風溼性疾病之一,多發於20-40歲青年女性,病程長,反覆發作,春秋季易發。臨床特點是位於膝踝之間的外側面後側面起紅色或紫色的炎性結節蠶豆至核桃大小不等,結節高起於皮膚,如部位較深則只可觸及而不顯露,可成批對稱出現,結節質硬壓之疼痛,局部皮膚髮熱,幾周後消失不留痕跡,大多伴關節疼痛肌肉疼痛,少數可出現關節紅腫活動受限。病因可由感染、藥物、系統性疾病引起,也有原因不明者。現代醫學認為該病的病理是血管周圍淋巴細胞、中性粒細胞浸潤,中小靜脈管壁炎症反應,內膜增生及管腔部分閉塞。目前西藥只真對原發疾病治療,原發病因不明者用非甾體抗炎藥和免疫抑制劑,但久服副作用多,停藥後易復發。中藥活血化瘀之品可通過對機體的調整,而達到消除或緩解炎症的目的。
1、探求病機,以血瘀阻滯為病本。
中醫對該病的認識,中醫文獻中沒有與之相適應的病名,從症狀看與“梅核火丹”相類似。結節紅斑的主要表現為由紅變紫的皮下硬結,痛處固定不移,是典型的淤血表現。是外感風邪,溼熱內蘊, 風溼熱邪流注肌膚,阻塞經絡,血瘀而成,病機以實邪為主,
外感風寒溼熱毒邪,搏結於脈,痺阻氣血,是發病的外因。陰陽氣血失調,正氣不足,易感外邪,無力驅邪是疾病發展、轉歸、預後的重要因素。根據外感邪氣、個人體質、初發復發、病程久暫的不同,有所側重地應用活血化瘀法治療該病取得較好療效,
復元活血湯出自《醫學發明》是活血化瘀止痛的良方代表,方中桃仁、紅花活血化瘀止痛;當歸和血活血,行血中之氣,散淤止痛;穿山甲長於走竄經絡,行血散血;大黃活血散瘀;花粉消腫散結;柴胡理氣通絡。現代藥理研究證明桃仁、紅花、當歸、大黃、山甲均有促進血液循環,減少滲出,減輕炎症反應,促進炎症吸收的作用。
2、辨證治療,以分期辨治為妙法。
王玉明教授治療結節性紅斑以活血化瘀為總旨,並強調辨證權變,分期分型治宜。王王玉明教授根據病程及臨床表現,將本病分為五型,分別論述如下
熱毒侵淫型:結節紅斑初期多由風熱毒邪內侵,邪鬱肌膚,熱傷血脈,血行瘀滯,蘊結肌膚形成結節。症見:急性發病,結節高出皮膚,皮色鮮紅,觸之灼熱,壓之疼痛明顯。熱毒盛者可伴全身發熱,下肢關節熱痛,腫脹,舌紅苔黃脈滑數。治以清熱解毒,活血化瘀。
溼熱鬱結型:外感溼邪,入裡化熱,溼濁內阻,溼熱互結,痺阻經絡,鬱結皮下形成結節。症見,發病較緩,結節逐漸增多,熱痛,皮色鮮紅或紫紅。溼邪重濁趨下阻於下肢經脈可伴肢體沉重,肢節痠痛,小腿腫脹尤以踝關節腫脹為甚,舌苔黃厚膩,脈滑。治以活血化瘀法,利溼清熱。
氣虛血瘀型:素體正虛,復感外邪,祛邪無力,邪留體內,阻絡成瘀,結節形成。症狀特點:結節略高於皮膚或位深表皮不露按之可及,皮色淡暗或不變,按壓輕痛。反覆發作,伴四肢無力,氣短神疲,面色少華,頭暈目眩。治以活血化瘀法,益氣扶正。
痰淤互結型:溼邪內蘊熱煎成痰或素體脾虛溼聚成痰,痰阻脈絡血運不暢,血停為瘀,痰淤互結,阻閉經絡,流注肌膚,有形之邪鬱於皮下形成結節。症狀特點:結節色暗,長時不消,觸之不熱,按之酸脹輕痛。痰瘀膠著於關節,氣血不通,可伴關節酸脹,發緊麻木,活動不利,時輕時重,咯痰, 胸悶等。
治以活血化瘀法,滌痰祛濁。
寒溼淤滯型:素體陽虛,感受溼邪,溼從寒化,寒溼互結,鬱結皮下,阻滯氣血形成結節。 症見結節色暗不熱,略高於皮膚或位深只可觸及表皮不露,伴肢體發涼關節冷痛,遇冷加重,病程長反覆發作。治以活血化瘀法,溫通經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