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V為微小RNA病毒科(Picornaviridae)中的嗜肝RNA病毒屬(Heparnavirus),該屬僅有HAV一個種。
HAV呈球形,直徑27-32nm,無包膜,由32個亞單位結構組成20面對稱體顆粒。電鏡下見實心和空心兩種顆粒,實心顆粒為完整的HAV,有傳染性; 空心顆粒為未成熟的不含RNA的顆粒,具有抗原性,但無傳染性。HAV基因組為單股線狀RNA,全長由7478個核苷酸組成。
HAV對外界抵抗力較強,耐酸鹼,室溫下可生存1周,幹糞中25℃能生存30天。HAV主要由糞-口途徑傳播
防治原則
HAV的預防應搞好飲食衛生,保護水源,加強糞便管理,並做好衛生宣教工作。注射丙種球蛋白及胎盤球蛋白,應急預防甲型肝炎有一定效果。我國生產的甲肝活疫苗只注射一次即可獲得持久免疫力。基因工程疫苗研製亦已成功。
傳播[3] 途徑:甲型肝炎以糞口途徑為主要傳播途徑,糞口傳播的方式是多樣的,一般情況下,日常生活接觸傳播是散發性發病的主要傳播方式,因此在集體單位如托幼機構,學校和部隊中甲型肝炎發病率高。水和食物的傳播,特別是水生貝類如毛蚶等是甲型肝炎爆發流行的主要傳播方式。1988年上海市由於食用受糞便所汙染的毛蚶而引起建國以來最大一次甲型肝炎流行,在4個月內共發生31萬例。
HAV經口進入體內後,經腸道進入血流,引起病毒血症,約過一週後到達肝臟,隨後通過膽汁排入腸道並出現糞便中。糞便排毒能維持1-2周。病毒侵犯的主要器官是肝臟,咽部和扁桃體可能是HAV肝外繁殖的部位。HAV引起肝細胞損傷的機制尚未明確,一般認為HAV不直接引起肝細胞病變,肝臟損害是HAV感染肝細胞的免疫病理反應所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