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麼是胃腸間質瘤?
1983年Mazur和Clark首先提出間質瘤的概念,起初人們對其認識不清楚,認為它是起源於間葉結締組織的腫瘤,將其與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視為一類,隨著人們對其研究的不斷深入,2000年世界衛生組織將其獨立作為一種疾病確立,並統一命名為胃腸間質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GIST)。
胃腸道間質瘤好發於哪些人群?
GIST佔胃腸道惡性腫瘤的1%~3%,可發生於各個年齡段,多在40~80歲發病,平均年齡為60歲,男女發病率無明顯差異。GIST最多見於胃內(45%~65%),其次為小腸(15%~25%),結直腸、食管和十二指腸GIST較為少見。
GIST有甚麼症狀?
GIST最常見的臨床症狀是上腹不適、腹痛,部分患者腹部可觸及包塊,當瘤體表面的粘膜破潰時可以引起消化道出血,當腫瘤血管被侵蝕時可發生大出血,患者可能會出現嘔血、黑便等症狀。
如何發現是否患有GIST?
由於GIST沒有明顯的特異性症狀,我們通過哪些檢查才能發現是否患有GIST呢?1.消化道內鏡檢查:內鏡下GIST的表現為粘膜下半球形隆起,粘膜表面光滑,也可伴有局部糜爛和潰瘍。2.超聲內鏡:能清晰的將胃腸道分為不同的層次,在超聲內鏡下可以明確腫物的起源層次、大小、生長方向和浸潤深度等,必要時還可以在超聲內鏡引導下對病變穿刺進行活組織檢查。因此,在治療GIST前必須進行超聲內鏡檢查。3.放射學檢查:增強CT和MRI檢查是也診斷和評估腫瘤範圍的檢查方式,還能發現有無肝臟以及其他遠處轉移、囊性壞死等,對GIST良惡性的判斷有一定幫助。4.FDG-PET:可以全面評估腫瘤病灶的全身發病情況,被認為是評估GIST靶向治療早期效果的最佳選擇,但是因為檢查費用昂貴,目前還沒有被普及使用。
GIST瘤體有哪些特點?
GIST瘤體可以大小不等,一般直徑多為2-6cm,組織切面呈灰紅色或魚肉樣,質地較軟、脆,較大的腫瘤可以發生壞死出血、粘液變或囊性變,包膜相對完整。GIST很少發生淋巴結轉移。
GIST需要和哪些疾病進行鑑別?如何診斷GIST?
GIST要和其他粘膜下腫物如平滑肌瘤、脂肪瘤、類癌、異位胰腺等進行鑑別,除了依靠內鏡、超聲內鏡、CT等檢查外,其診斷金標準是形態學檢查(梭形細胞或上皮樣細胞)和免疫組化檢測(CD117、DOG-1、CD34陽性)。但是對於少數不典型GIST(CD117和DOG-1檢測均為陰性)患者,根據歐洲腫瘤內科學會(ESMO)的推薦,還需要進一步行基因突變檢測,基因檢測對於疑難GIST的診斷、預測靶向藥物療效有重要意義。
GIST患者如何進行風險分級?
目前大量研究及分析表明,GIST的危險程度與腫瘤大小、核分裂像、發生部位以及是否發生瘤體破裂有明顯關係,根據以上指標,2008年美國國立衛生研究所(NIH)將GIST的危險程度分為極低危、低危、中危和高危四個等級,級別越高者,發生復發及轉移的可能性越大。
胃腸道間質瘤是惡性腫瘤嗎?
GIST與惡性腫瘤不同,因為兩者起源不同,且生物學行為也不同。GIST的侵襲性也不如惡性腫瘤那麼強,但GIST具有非定向分化和潛在惡性的特點。由於GIST起病隱匿,缺乏典型的臨床表現,難以早期發現,容易漏診或誤診。近幾年來,隨著對GIST發病機制的進一步認識,分子生物學和免疫組織化學技術的快速發展,該病的診治水平得到明顯提高。
發現GIST後應該如何治療?
由於GIST對放療和化療不敏感,目前治療GIST的方法包括內鏡下治療、內鏡與腹腔鏡雙鏡聯合治療、腹腔鏡手術、開腹手術和分子靶向藥物治療。過去傳統的治療方式以外科手術切除為主,手術要求儘量爭取完整切除瘤體,達到切緣陰性,在完整切除腫瘤的同時,應特別注意避免腫瘤破裂和術中播散,但是開腹手術創傷大、痛苦多、住院時間長。腹腔鏡手術切除創傷小,腹腔鏡手術有一定侷限性,對病灶較小(瘤體直徑<2 cm)和一些特殊部位的腫瘤(如腔內生長型或胃後壁腫瘤)定位困難,在操作上難度較大。隨著內鏡技術的不斷髮展,內鏡下治療GIST已經成為可能,並且已顯示出其獨特的優勢,內鏡下粘膜下腫物挖出術(ESE)可以切除生長部位較淺的GIST。對於生長位置較深、單獨內鏡下切除有一定風險的GIST,將胃鏡與腹腔鏡雙鏡聯合起來治療,實現優勢互補,既可以完整切除瘤體,也避免了開腹手術,避免過多胃壁及腸段被切除,最大限度的保護器官功能。雙鏡聯合技術有準確定位、創傷小、併發症少、對器官功能影響小等優點,是目前治療GIST的微創、有效的新方法。另外新出現的分子靶向藥物如:伊馬替尼、舒尼替尼等,通過抗血管生成、抑制腫瘤增殖,也能發揮抑制腫瘤生長的作用。
分子靶向藥物需要服用多長時間?
伊馬替尼是選擇性酪氨酸激酶抑制劑,通過抑制信號通路及腫瘤生長,發揮抗腫瘤作用,2002年被FDA批准增加GIST適應症,可以用於GIST術前、術後或由於其他原因無法手術的GIST患者。由於術後復發很常見,因此僅手術治療是遠遠不夠的,對於中、高危有復發風險的GIST手術切除後患者術後都應口服分子靶向藥物,防止腫瘤復發及轉移。
GIST患者如何進行隨訪?
診斷GIST後應根據危險程度不同進行隨訪,除了極低危GIST患者無需隨訪外,其他患者,即使是切除腫瘤後也仍需隨訪。由於GIST最常見的轉移部位是腹膜和肝臟,所以腹、盆腔增強CT或MRI 是常規的隨訪項目。對於復發轉移或不可切除的GIST患者應每3個月進行一次隨訪。對於中、高危患者在前3年要每3 個月進行CT 或MRI 檢查,在第四、第五年需要每6個月隨訪1 次。低危GIST患者應每6 個月隨訪一次直至第5年。
綜上所述,GIST是最常見的間葉源性腫瘤,其診斷主要依靠免疫組織化學及細胞學檢查,內鏡下切除是目前首選的治療方式,新型分子靶向藥物的發明及應用顯著降低了GIST腫瘤復發及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