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性潰瘍的健康教育問答
1、消化性潰瘍可以預防嗎?
消化性潰瘍可以做到有效預防,主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1)飲食管理的預防:規律飲食,避免暴飲暴食,忌辛辣刺激、生冷硬、油膩食物,避免濃茶、咖啡、橘汁等刺激胃酸分泌飲料,戒菸酒;
(2)環境適應的預防:對工作和生活環境有充分的認知和心理準備,提高對環境應變能力;
(3)睡眠質量的調整預防:養成良好的生物鐘,保證睡眠質量,必要時藥物干預;
(4)精神、心理調整的預防:善於調整心情,解除心理負擔,緩解焦慮;
(5)藥物應用的預防:如有不適或既往有消化性潰瘍病史者在好發季節(如秋冬交替、冬春交替時)預防性應用抑酸劑PPI類或胃粘膜保護劑,尤其對於有潰瘍病史者,對有幽門螺桿菌感染者行根除治療;
(6)規範診療,按診療規範及時就診、治療。
2、甚麼是消化性潰瘍?
消化性潰瘍(peptic ulcer,PU)指在各種致病因子的作用下胃腸道粘膜被胃酸/胃蛋白酶消化而造成的潰瘍,病變深達粘膜肌層,可發生於食管、胃及十二指腸,也可發生於胃-空腸吻合口附近,以及含有胃粘膜的Meckel憩室內。因為胃潰瘍(gastric ulcer, GU)和十二指腸(duodenal ulcer, DU)最常見,故一般所謂的消化性潰瘍, 是指GU和DU。其是最常見的消化系疾病之一,一般認為人群中約有10%在其一生中患過消化性潰瘍。本病可見於任何年齡,以20~50歲居多,男性多於女性(2~5:1),臨床上十二指腸潰瘍對於胃潰瘍,兩者之比是3:1。
3、消化性潰瘍都有哪些症狀和表現或者身體有哪些不舒服?
本病的臨床表現不一,部分患者可無症狀,或以出血、穿孔等併發症作為首發症狀。
(1)疼痛是本病的主要症狀,患者主要表現為上腹部隱痛、鈍痛、脹痛、燒灼樣痛或飢餓樣痛,一般可以忍受,胃十二指腸後壁的潰瘍可放射至背部。典型DU的疼痛常呈節律性和週期性,被進食或服用抗酸劑所緩解。
1) 疼痛節律性是消化性潰瘍的特徵性之一,它與進食有關。DU的疼痛常在兩餐之間發生,持續不減直至下餐進食或服用抗酸劑後緩解。GU的疼痛多在餐後1小時內出現,經1~2小時後逐漸緩解,直至下餐進食後再復現上述節律。DU可發生夜間疼痛,多出現在午夜或凌晨一時左右。GU夜間疼痛症狀少見。
2) 疼痛的週期性尤以DU較為突出。上腹疼痛發作可在持續數天、數週或數月後,繼以較長時間的緩解,以後又復發。潰瘍一年四季均可復發,但以秋未至春初較冷的季節更為常見。
(2)消化性潰瘍除上腹疼痛外,尚可有反酸、噯氣、燒心、上腹飽脹、噁心、嘔吐、食慾減退等消化不良症狀,但這些症狀均缺乏特異性。部分症狀可能與伴隨的慢性胃炎有關。病程較長者可因疼痛或其他消化不良症狀影響攝食而出現體重減輕;但亦有少數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患者因進食可使疼痛暫時減輕,頻繁進食而至體重增加。
4、哪些因素可以引起消化性潰瘍?
PU發病機制主要是與胃十二指腸粘膜的損害因素和粘膜自身防禦-修復因素之間失衡有關,其中胃酸分泌異常、幽門螺桿菌(H.pylori)感染、非甾體類抗炎藥NSAID的廣泛應用是引起PU最常見的病因。其次吸菸、飲食因素、遺傳、胃十二指腸運動異常、應激與心理因素在消化性潰瘍中也起一定的作用。
5、為甚麼會發生消化性潰瘍?
(1)幽門螺桿菌(H.pylori)感染:H.pylori憑藉其毒力因子的作用,在胃型粘膜 (胃和有胃化生的十二指腸)定植,誘發局部炎症和免疫反應,損害局部粘膜的防禦/修復機制;另一方面,H.pylori感染可增加胃泌素(gastrin)和胃酸的分泌,增強了侵襲因素。這兩方面的協同作用造成了胃十二指腸粘膜損害和潰瘍形成;
(2)胃酸分泌異常:在胃泌素瘤或者H.pylori感染等情況下,胃酸分泌增多,胃蛋白酶活性增加,由於其可講解蛋白質分子,所以對胃粘膜的侵襲作用增加;
(3)非甾體類抗炎藥NSAID的廣泛應用:常用於抗炎鎮痛、風溼性疾病、骨關節炎、心血管疾病等,一方面NSAID類藥物對胃粘膜有直接損傷作用,其次抑制環氧合酶(cyclooxygenase, COX),使胃腸道粘膜中具有細胞保護作用的內源性前列腺素(PG) 特別是PGE1、PGE2及PGI2合成減少,從而削弱胃十二指腸粘膜對胃酸/胃蛋白酶的防禦作用有關。
(4)胃十二指腸運動異常:部分DU患者的胃排空比正常人快,特別是液體排空。胃液體排空加快使十二指腸球部的酸負荷量增大,粘膜易遭損傷。
(5)應激和心理因素 :長期精神緊張、焦慮或情緒波動的人易患消化性潰瘍,這些因素可通過迷走神經機制影響胃十二指腸分泌、運動和粘膜血流的調控,進而導致PU發生。
(6)吸菸及不良飲食習慣:均可刺激胃酸分泌,增加消化性潰瘍發病率。
6、如何診斷消化性潰瘍?如何自我判斷是否存在消化性潰瘍?
消化性潰瘍診斷:典型的週期性和節律性上腹部疼痛是診斷消化性潰瘍的主要線索。GU腹痛多見於餐後半小時左右,DU則常發生在空腹時。有潰瘍症狀者不一定患有消化性潰瘍,而相當部分消化性潰瘍患者的上腹疼痛常不典型,更有一部分患者可無疼痛症狀。因而單純依靠病史難以作出可靠診斷。因此確診需要依靠胃鏡檢查或消化道鋇餐造影。
7、消化性潰瘍和哪些疾病易混淆或者說和哪些疾病需要鑑別?
本病主要臨床表現為上腹疼痛,所以需與其他有上腹疼痛症狀的疾病鑑別。
(1)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表現為餐後上腹飽脹、噯氣、反酸、噁心和食慾減退等,有時症狀酷似消化性潰瘍。胃鏡檢查有助於鑑別。
(2)膽囊炎和膽石症:多見於中年女性,常呈間歇性、發作性右上腹痛,常放射到右肩胛區,可有發熱、黃疸等伴隨症狀。對不典型的病人,鑑別需藉助B型超聲檢查或內鏡下逆行膽道造影檢查。
(3)胃癌 GU與胃癌很難從症狀上作出鑑別,必須依賴鋇餐檢查和內鏡檢查,特別是後者可在直視下取組織作病理檢查。III型(凹陷型)早期胃癌的內鏡和X線表現易與胃良性潰瘍相混淆,活檢可幫助澄清。需要強調的是:第一,對於懷疑惡性潰瘍而一次活檢陰性者,必須在短期內複查胃鏡並再次活檢。第二,強力抑酸作用藥物治療後,潰瘍縮小或部分癒合不是判斷良、惡性潰瘍的可靠依據,對GU患者要加強隨訪。
(4)胃泌素瘤 亦稱Zollinger-Ellison 綜合徵,是胰腺非b細胞瘤能分泌大量胃泌素者所致。超聲檢查(包括超聲內鏡檢查)、CT、MRI、選擇性血管造影術等有助於胃泌素瘤的定位診斷。
8、哪些檢查有助於確診消化性潰瘍?
胃鏡檢查和上消化道鋇餐造影是消化性潰瘍病的主要方法。(1)胃鏡:不僅可對胃十二指腸粘膜直接觀察、攝影,還可在直視下活檢作病理檢查。它對於消化性潰瘍的診斷和良、惡性潰瘍鑑別診斷的準確性高於鋇餐檢查。必須指出潰瘍的形態改變對病變性質的鑑別都沒有絕對界限,因此,對胃潰瘍應常規行活組織檢查,對不典型或難癒合潰瘍,分析病因,必要時超聲內鏡檢查或粘膜大塊活檢,以明確診斷。活動性上消化道出血是鋇餐檢查的禁忌症, 但內鏡檢查可確定其來源和性質。(2)X線鋇餐檢查:適用於對胃鏡檢查有禁忌或不願接受胃鏡檢查者。
9、如何治療消化性潰瘍?
消化性潰瘍治療目的是消除病因,緩解臨床症狀,促進潰瘍癒合,防止復發和防治併發症。
(1)一般治療:注意休息,規律飲食,戒菸酒,忌辛辣刺激、生冷硬食物。放鬆的精神狀態、樂觀的情緒、規律的生活以及避免過度勞累和緊張都有利於潰瘍癒合。服用非甾體類抗炎藥者儘量停用,即使未用告誡患者以後慎用;
(2)藥物治療:抑制胃酸分泌和保護胃黏膜治療是PU的兩大主要藥物。抑酸治療:是緩解消化性潰瘍症狀、癒合潰瘍的最主要措施,首選質子泵抑制劑PPI(奧美拉唑、雷貝拉唑、埃索美拉唑等),通常採用標準劑量,每日1次,早餐前半小時服用。保護胃黏膜藥物:常用的有硫糖鋁、膠體果膠鉍、鋁碳酸鎂片(達喜)。其中,膠體果膠鉍有抑制幽門螺桿菌作用,可作為根除Hp聯合治療方案中的組份。GU療程為6-8周,DU療程為4周。
(3)根除幽門螺桿菌Hp治療:對於Hp陽性的消化性潰瘍患者,應常規根除Hp治療。不但可以促進潰瘍癒合,而且可預防潰瘍復發。在根除Hp治療結束後,仍應繼續應用PPI至療程結束。目前推薦的各類根除Hp治療方案中最常用的是以PPI為基礎的三聯療法(PPI、阿莫西林、克拉黴素),建議療程10d。對於首次根除失敗者,建議採用四聯療法(PPI、鉍劑、兩種抗生素),療程10d或14d。根除治療後應常規復查是否根除,複查前PPI停用至少2周,抗菌藥物、鉍劑至少4周。如果是補救治療,建議間隔2-3月。
(4)NSAID潰瘍預防和治療:首選PPI製劑,具有高效抑制胃酸分泌、擴張胃粘膜血管、改善胃粘膜血流等作用,促進潰瘍癒合。標準計量的H2RA僅能有效預防NSAID十二指腸潰瘍的發生,但不能預防胃潰瘍發生。文獻報道,每日服用20mg埃索美拉唑可有效預防NSAID潰瘍的復發。
10、消化性潰瘍藥物治療和預防時有哪些注意事項?
(1)消化性潰瘍藥物治療時抑酸藥物首選PPI製劑,因H2受體拮抗劑H2RA潰瘍癒合率低於PPI製劑,且偶有不良反應發生;
(2)NSAID潰瘍患者暫停或減少NSAID用藥劑量,如必須用NSAID治療時,預防應激性潰瘍一般採用抑酸和保護胃黏膜藥物聯合應用;
(3)對於下述情況應給予維持治療:老年患者(>60歲)、有頻繁複發者、既往曾有併發症發生者、工作條件差,無良好醫療保證(勘探、海員)等。
11、消化性潰瘍的預防和治療時飲食管理應該怎樣?
(1)養成良好飲食習慣,定時進餐,避免暴飲暴食,忌辛辣刺激、過冷過熱、油膩食物,避免濃茶、咖啡、橘汁等刺激胃酸分泌飲料,戒菸酒,潰瘍發作期以高蛋白高營養食物為主,以進食保護胃黏膜食物為主,如牛奶和雞蛋。
注意休息,勞逸結合,保持心情愉快,避免過度緊張和焦慮。活動性潰瘍伴嘔血、黑便時,需住院治療,臥床休息。保證睡眠治療,必要時藥物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