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2-12-01 20:31

  對意識障礙患者的臨床評估是有經驗臨床醫師進行反覆的行為學量表,對病人的自發運動以及他/她們對多感官刺激的反應進行研究和評估。特別是:1、對自我或外部環境感知的徵象;2、對觸覺、聽覺或有害刺激的持續的、可重複的,或自主的反應;3、語言理解或表達的徵象等。如果在仔細且重複的檢查中未能發現任何一項行為學特徵,會被被認定為無意識狀態;而表現出非反射性行為,但有輕度交流的患者被認為處於微意識狀態。因此,根據意識的臨床定義,可以展示患者的意識,“有意識的”。在嚴重腦損傷患者中運動功能也會受損,可能發生既不能動也不能說。患者臨床上具有自主行為徵象可以推斷其意識的存在,但未發現這些徵象並不意味著無意識。

  近來,新的功能神經影像技術的發展,使得探測完全無意識徵象成為可能。例如,一位看上去無意識的臨

  床診斷植物狀態患者,掃描時研究者指示她想象打網球或在家中漫步。這位患者表現出與正常人進行此任務相似的激活圖像,表明該患者儘管缺乏運動反應,但仍可通過思維遵從命令。相反,許多患者不能對此範式做出陽性反應,但卻是有意識。如失語症、運動性緘默、緊張性抑鬱或瀰漫性多巴胺能損害的患者,儘管認知功能存在,對命令的應答有可能極弱。此外,鑑於意識障礙病患者頻繁的運動偽跡以及可能的神經血管耦合改變,功能磁共振數據的獲取和解讀都極具挑戰性。

  行為學評估和功能影像學反映的是意識障礙病患者兩個不同層級的意識水準。對無應答患者是否代表無意識,兩者都無法肯定。

  近期我們提出,應用經顱磁刺激和腦電圖評估大腦產生意識的能力,即便患者通過行為或神經活動無法交流,但仍可以從另一個水平上研究意識。直接評估受試者大腦產生意識知覺能力。要求:(1)理論上知曉在產生意識體驗的組織系統中,哪些特徵是重要的基本要素;(2)找到並實施探測這些特徵的測量方法。這裡我們以整合信息理論。它規定意識等價於集成信息,而人體應該有產生意識知覺的能力,並達到將輸入的大量不同狀態(信息),以整合綜合呈,而非孤立、零散的子系統分別呈現(集成)。再建立了一個評估大腦信息整合能力的具體方法。聯合應用經顱磁刺激和腦電圖的TMS-EEG檢測方法。這項技術可以直接刺激皮層神經元的不同集群,並記錄其餘未刺激腦區的即刻反應。目前認為該方法是丘腦--皮層系統中不同區域的特異性應答(信息)及相互作用(集成)的有效方法。

  一些在睡眠及麻醉狀態下測試這種技術背後的理論預測價值。表明,在減弱意識狀態下,明確發現大腦反應喪失了清醒狀態的特徵。第一項研究是在慢波睡眠期進行的,而已知慢波睡眠狀態下的意識內容是顯著減少的。和清醒狀態下所觀察到慢波睡眠期的大腦對TMS的反應區域非常侷限,同時也觀察到其整合性缺失。即使觀察到了更為廣泛的響應,這些響應也是在空間彌散分佈、在腦中均勻傳遞,而不像在清醒狀態下所觀察到的複雜性。

  第二項研究是使用咪達唑侖深度鎮靜狀態下進行的。受試者意識喪失時,TMS監測到的反應和清醒狀態下的反應截然不同。深度鎮靜狀態下TMS產生的是典型的侷限和固定的反應,類似一種侷限性慢波,並且不擴散至其它皮層。腦的連接度大幅減少,尤其在長距離連接中更為明顯,並且反應短暫,不超過幾十毫秒,與清醒狀態下複雜又持久的反應形成鮮明對比。結果表明,在麻醉下的意識喪失狀態與大腦整合能力喪失有關。此外,這種典型固定的響應也表明大腦區域特異性的喪失,也就是說,信息丟失了。 在睡眠以及麻醉狀態,TMS 引起一致固定反應的產生,不僅僅是由於大腦集成能力的喪失,也有大腦不同區域的特異性消失(信息丟失)

使用經顱磁刺激評估昏迷患者的清醒程度相關文章
Barker等1985年首次將磁刺激技術引入中樞神經系統,使運動誘發電位從令人無法忍受的經顱電刺激時代跨入無痛無創的經顱磁刺激時代,得以真正常規用於臨床實踐,為眾多神經系統疾病的診斷和預後評估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神經電生理方法。經顱磁刺激運動誘發電位是目前評價中樞運動神經系統的唯一可行的神經電生理手段。主要用於累及運動功能的神經系統疾病的輔助診斷(如運動神經元病、多發性硬化)和(缺血性腦血管病等)的
發布於 2022-11-24 13:11
0評論
基於一項新研究,一組英國科學家對經顱磁刺激(TMS)緩解嚴重抑鬱的機制有了新的理解。TMS常被用作電休克治療(ECT)的備選治療手段,但針對其如何發揮治療效應,人們的瞭解仍很有限。理解其作用機制可能為我們更好地、更有針對性地開展治療開啟一扇大門。目前,TMS通過向患者額部發出磁脈衝產生效應。與ECT類似,TMS似乎對大腦有“復位”功能,但由於無需麻醉,且副作用相對較少,故使用較ECT更為簡單。鑑
發布於 2023-02-04 05:32
0評論
經顱直流電刺激(transcranialdirectcurrentstimulation,tDCS)是一種非侵襲性、利用弱電流(1~2mA)調節大腦皮質神經元活動的技術。通過放置在頭皮的兩個電極,以微弱的極化直流電作用於大腦皮質。神經生理學實驗證明:當電極的正極或陽極靠近神經元胞體或樹突時,神經元放電增加;反之則減少。使用恰當的電極位置,tDCS可以改變視覺、軀體感覺以及前額葉皮質神經元的興奮性
發布於 2022-09-24 23:49
0評論
目前,臨床上比較常用的評價意識狀況及其嚴重程度的方法,包括Glasgow昏迷量表、Rappaport昏迷量表、JFK昏迷恢復量表等。這些量表難以捕獲意識狀態的微小變化,特別是植物狀態、最小意識狀態、優勢半球損害以及失語症患者。另外,任何一種心理測試手段也只是根據外部行為表現或結果去推斷人腦的高級心理活動,故往往帶有一定主觀性。腦電信號包含了大量關於大腦皮層網絡層次的信息,特別是局部神經元網絡的同
發布於 2022-09-24 23:46
0評論
第一節 腦昏迷救治北京軍區總醫院神經內科焦輝腦昏迷包括:救治和促醒,救治包括腦昏迷急性期的救治和促醒、微意識的促醒治療、植物狀態促醒治療三部分。每個部分又可大致分為腦外傷促醒治療和閉合性顱腦損傷的促醒治療。一、 急性腦昏迷救治1、搶救:急性期救治包括:降低腦水腫、抑制腦脊液分泌,使患者恢復自主呼吸,脫離呼吸機;微意識促醒;藥物、物理、中藥療法;神經幹細胞移植;恰當的高壓氧治療、經顱磁刺激療法、頸
發布於 2022-12-01 20:51
0評論
男,26歲。因車禍外傷後昏迷50天入院。2012-6-2因車禍後重型顱腦損傷導致昏迷,頭CT:多發腦內挫裂傷,腦室內積血,蛛網膜下腔出血,顱骨多發骨折,肺挫裂傷。在北京天壇醫院搶救後,生命體徵穩定,但意識無恢復,在北京博愛醫院繼續進行系統功能康復鍛鍊。意識仍無恢復,為行促醒治療轉來我院。入院時:意識昏迷,GCS:6分,去皮層狀態,嚴重營養不良,氣管切開。雙肺溼羅音,右側肺不張、胸腔積液並胸腔閉式
發布於 2022-12-02 21:21
0評論
內鏡神經外科目前已經成為微創神經外科的最重要和最活躍的領域之一。其中,內鏡經鼻顱底外科運用天然腔道鼻腔、在不牽拉腦組織的情況下,能夠充分暴露病變,最大限度的切除病變,以其微創、術後恢復快和費用低的優勢造福於廣大的患者,並獲得越來越多的顱底外科醫生的重視,將成為未來顱底外科發展的必然趨勢。一、        內鏡經鼻顱底外科的歷史沿革運用內鏡技術處理顱底病變,最早可追溯到1963年Guiot等[1
發布於 2023-01-27 15:22
0評論
意識變化 是評估結核性腦膜炎患者病變部位、性質、輕重的重要指標,也是辨別顱壓高的重要依據。如原意識清醒者,後逐漸轉入嗜睡狀態;或原有嗜睡狀態由易喚醒變為不易喚醒,煩躁後突然轉入安靜昏睡;這些都是病情惡化現象。 瞳孔觀察 注意雙側瞳孔大小、形狀、對光反應是否敏感,是及時發現有無腦疝的主要體徵。瞳孔一側散大多示腦水腫,瞳孔雙側散大且對光反應消失常示腦幹下移,雙側瞳孔不等大提示腦疝可能。 其他表現 頭
發布於 2024-05-29 22:09
0評論
Zenker於1857年首先發現位於垂體遠側部和結節部類似鱗狀上皮細胞的佔位病變,後來這一病變被忽視許多年。1909年,芝加哥的Halsteadt醫生採用經碟竇入路對一例病人進行手術,成為開展顱咽管瘤手術的第一人。Frazier和Alpers在1931年首先使用顱咽管瘤這一名稱。Cushing在1932年出版的《顱腦腫瘤》書中,對顱咽管瘤進行描述,認為這一囊性病變部分切除和抽吸囊液將很快復發。2
發布於 2022-10-19 19:49
0評論
癲癇手術療效取決於致癇區是否被完全切除。因此如何準確定位致癇區就成為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目前定位致癇區要依靠多種診斷手段進行綜合評估。包括癲癇病史,癲癇發作的症狀性特徵,神經心理學檢查,普通頭皮腦電圖,音視頻腦電圖,磁共振(MRI),功能磁共振,PET、SPECT、腦磁圖等。必要時還要進行有創腦電圖檢查,包括術中皮層腦電圖和顱內埋藏電極長程監測。之所以要這麼多檢查方法,是因為沒有一種方法可以10
發布於 2022-10-10 12:33
0評論